多年來,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小學生的常規養成仍然是我們日常學校與班級管理中應該重視并常抓不懈的工作。那么,什么是常規,怎樣養成呢?
常規指的是《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實施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促進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質、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是新世紀人才競爭的需要。因此,我們應認真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做好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進一步加強校風、校貌、班容建設,使學生成為新一代的“四有”新人。
當代少年兒童雖然有著優越的生活條件、得天獨厚的學習環境,他們思維活躍、接觸面廣,但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學生中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任性、自私、不愛勞動、不能吃苦、經不起挫折的弱點越來越突出,我們必須根據不同情況和特點,對他們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使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逐步形成能力,成為遵紀守法、熱心助人、全面發展的合格畢業生。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幾點認識。
一、在校內實施教育
一是為實施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我們以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為依托,以班隊主題《誠信與我同行》《小學生行為規范展演》評比等多種形式進行教育,認真學習思想品德教學大綱,定期召開教研會議,學習有關文件,研究學生在各個時期的動向及可能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二是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為人師表,要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教育能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三是除結合思想品德課、班隊活動課、主題會進行教育外,還通過法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勞動基地進行教育。教師平時促膝交談,耐心引導,因材施教,促進規范行為的養成,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四是思想品德課的成績評定,必須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小學生守則”的執行情況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五是健全教研組,積極開展活動,定期召開匯報會、總結會,不斷總結經驗,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到社會實施教育
要提高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的效率,必須依靠整個社會的支持和配合,齊抓共管,爭取社會對學校的理解與支持。學校要設立校外教育輔導站,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請有關部門和社會知名人士對學生進行教育,與派出所共建警民、文明學風活動,加強法制教育,凈化治安環境。組織學生觀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并參加社會上有益的義務活動,到敬老院給老人送溫暖,為社會獻愛心,捐資助學、助殘等,使學生自覺接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正確引導和教育,不斷培養和強化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
三、在家庭實施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工作,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通過家訪,實施小學日常行為規范教育,達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要求班主任在家訪方面,做到每學期家訪率達95%以上,從中了解家庭狀況,掌握學生性格特點進行教育。每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要求全部家長參加,使家長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和表現,結合學校進行教育。認真辦好家長學校,學期末要求家長寫學習體會,使家長學習掌握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這樣,建立了“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
在實施教育過程中,要及時總結,發揚成績,克服存在的問題,糾正不足之處,再上新臺階。
相信經過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有效結合,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們的學生一定會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的思想覺悟,從而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社會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文明習慣和活潑開朗的性格,提高自理能力,熱心為集體服務,提高辨別真假、是非的能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獲嘉縣凱旋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