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和公平是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兩個重要范疇,是衡量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尺度。效率是指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比率,表示資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是一個社會在繁榮經濟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等方面達到的水平;公平是指公民在經濟收入、政治地位和法律權利上的公正與平等,表示社會在尊重人的基本權利、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促進人的共同發展等方面實現的程度。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如何體現效率與公平,妥善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我們需要認真加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收入分配原則的發展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我國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分配原則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對效率與公平關系問題上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逐步演進及政策調整的艱辛探索過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最早提出要克服平均主義提高工作效率。黨的十三大指出了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黨的十四大強調: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在分配問題上發生了質的飛躍,明確指出: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黨的十五大也提出: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黨的十六大又有了新突破,即:“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準確把握關于收入分配的原則和政策精神,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明確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是指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和各種利益分配的基礎性作用,以促進生產力發展、提高社會經濟效率為主要目標。也就意味著:必須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創造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環境;合理拉開收入差距,真正實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獎勤罰懶、獎優罰劣;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收益分配;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允許企事業單位用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指加強政府在再分配中的宏觀調控作用,協調各種經濟利益關系,防止兩極分化或貧富差距過大,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一是機會公平,即參與社會經濟活動進而參與收入分配的機會均等;二是政策公平,即國家制定的各種收入分配政策和企事業單位制定的內部分配制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三是結果公平,即在承認收入分配存在合理差距的基礎上,每個社會成員都能獲得與其提供的勞動或生產要素相當的收入。
從一定時期或一個局部來看,效率與公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即注重效率就會有差距,差距過大就會失公平;突出效率就可能防礙公平,重視公平就可能限制效率。但從根本利益上說,二者又是統一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基礎和保證,效率是保證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合理的分配,會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有效率的生產服務和經營活動,才能直接或間接地創造財富,為公平分配提供條件。關注“效率”,有利于增加社會財富和經濟效益,使可分配的產品和價值越來越多,從而使社會有條件在更高的水平上達到公平分配。兼顧“公平”,能夠保持社會的穩定,有利于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調動人們生產和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效率。公平和效率的正確結合,關系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關系到絕大多數人的權利和利益能否真正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經驗證明,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不是根本對立、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為基礎、相互促進的。
三、處理好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方法措施
目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城鄉間、地區間、行業間、單位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分配不公、分配秩序混亂現象較為嚴重,分配格局和分配關系不盡合理,收入宏觀調控體系和手段不完善。因此,需要采取多種政策措施,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一)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繼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必須遵循市場規律,通過引入競爭激勵機制來有效地解決現有分配方式的不足,調動生產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企事業單位以勞動、資本、知識、技術、管理、信息等生產要素參與內部分配,逐步擴大生產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含量,推動投資主體向多元化發展。在收入分配過程中,既要講實績、重貢獻,堅持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適當拉開分配差距,也要注意兼顧公平,保證最低生活水平,防止差距過大和兩極分化。
(二)加強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
國家應加強對分配關系的宏觀調控,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規范收入分配。一是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控制收入差距拉大。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國家通過稅收形式對收入和財富進行再分配,適時開征遺產稅、贈予稅以及特殊消費稅等,有效調節過高收入,避免過高的非勞動和非經營收入向個人集中。二是健全收入分配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勞動執法監督力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三是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堅決打擊非法收入。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合法勞動取得較多收入,通過合法經營取得的較多利潤,必須加以保護;對非法收入應加以取締,對獲取非法收入的行為應進行嚴厲懲處;要嚴肅整頓收入分配秩序,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管理和監督,清理和規范不合理收入。
(三)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為保障,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創造公平的就業機會,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四)運用財政轉移支付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沿海地區和經濟特區實行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的傾斜,這些地區依靠其區位優勢迅猛發展,而中西部地區由于自然經濟條件、地理位置、人員結構等原因,經濟發展較為緩慢,造成地區發展嚴重不平衡,地區間差距迅速拉大。因此,需要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強對基礎設施、基礎教育建設的投資力度。通過開展科技扶貧、“希望工程”、文化衛生下鄉等對口支援活動,形成有效的社會救助體系;對特殊困難者和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給予一定的社會保障和物質幫助,以兼顧各地區、各階層人群的利益。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