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發展方式轉變與農村改革發展直接聯系在一起。轉變發展方式,重要的是把13億人的社會需求釋放出來,以形成消費主導的基礎條件。這就需要加快城市化進程,使城市成為建設消費大國的主要載體,同時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把7億多農民的潛在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城鄉一體化,都繞不過“農民工”這個坎?!白屴r民工成為歷史”,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既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重頭戲,也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
農民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形成的一個規模龐大的特殊群體。30年來,這個“特殊群體”在為工業化、城市化作出歷史性巨大貢獻的同時,卻難以公平分享改革發展成果。進入發展的新階段以后,如果再按照以往的思路,必然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需要注意的是,農民工群體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十二五”時期,“80后”、“90后”等新生代農民工將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從近幾年的情況看,新生代農民工大量進入城市勞動力市場,他們不再是為了生存而進城,而是為了謀求發展而進城,其利益訴求也開始多元化和現實化。
農民工既涉及農村,又聯系城市。解決農民工市民化,既是城鄉一體化的焦點,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筆者以為,應當把“讓農民工成為歷史”作為重要的突破口,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和土地制度。比如,以落實農民工就業落戶政策為突破口,放開城鄉二元的戶籍限制。建議“十二五”時期分兩步走:第一步,前三年實現中小城鎮戶籍制度全面放開;第二步,后兩年實現大城市戶籍制度基本放開。“十二五”末期,把農民工“暫住證”改為“居住證”,實現農民工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統一管理。
如何有效保障農民工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是當前的一個突出問題,2006年農民工享有的基本社會保障水平只有城鎮居民的25%。近兩年這一差距有所減小,但是仍然比較懸殊,尤其是制度還未對接。只有在“十二五”期間實現農民工市民化,讓農民工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才能為未來10年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重要的基礎。伴隨著農民工在全國范圍內跨區域流動越來越頻繁,應當盡快出臺全國統一的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相關政策,保障農民工無論在什么地區就業,都能享受到與該地區戶籍居民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務,尤其是解決其子女教育和基本醫療保障問題。
推動城鄉一體化,也不能繞過土地這個農村的核心要素。城鄉二元土地制度安排,尤其是農村土地長期承載的基本社會保障功能,是農民工被排斥在諸多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范圍之外的深層因素。因此,“十二五”期間在土地方面要盡快剝離土地社會保障功能,使農民工能實際獲得與城鎮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應當叫停諸如“土地換社?!钡雀鞣N不合理做法。尤其是在農村土地得不到物權保障、不能抵押貸款的情況下,不能硬性要求農民工以放棄土地權利為代價來獲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其實,完全可以把政府土地收益的一部分用于解決農民工基本住房保障問題。這里的主要建議是:第一,將農民工納入居住地城鎮居民住房保障范圍,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第二,規定一定比例的土地收益用于改善農民工住房保障。當前,土地增值收益已經成為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土地轉換為城市土地的增值收益,理應讓農民工參與分享。建議“十二五”時期明確規定50%的土地收益要用于包括農民工在內的住房保障。第三,建立符合農民工實際需求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探索符合農民工特點的住房公積金使用辦法。
“十二五”時期,“讓農民工成為歷史”,實現農民工市民化,將大大加快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將對以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發展方式轉變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我們應當為此付出努力!
[作者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