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升級,內需不斷擴大。在經濟良好發展的勢頭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注和解決“三農”問題成了促進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經濟與金融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經濟的發展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發展也需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金融作為農村資金的媒介、融通和連接投資儲蓄的橋梁,對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構建一個功能完備、高效率的農村金融體系是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保障。
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新的農村金融體系應是由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營金融和其他金融組織相結合,資本充足、定位明確、分工合理、功能互補、競爭有序、運行安全,能充分滿足“三農”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的金融體系。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存在很多問題,如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機構的功能不完備、經營機制不健全,金融市場缺乏有效競爭等。其中,農村資金外流,農民貸款難最為顯著。
農村金融機構實行的是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制度,農村的銀行類機構基本上是以吸收存款為主要業務,除了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以外,其他金融機構很少發放支農所需的貸款,而郵政儲蓄吸收的存款中只有極少部分以支農再貸款形式回流農村。由于農業的弱質性,農業不可能成為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商業化金融機構的融資對象,再加上農村金融信貸風險大和股份制改革,商業銀行很多撤出了農村,大量資金由農村流向城市。而農村信用社一家承擔農村的金融供給,資金來源渠道狹窄,供求矛盾突出,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受到了抑制。
另外,農村金融體系結構單一,市場缺乏競爭。由于民間借貸不具有正規性,農村信用社成為唯一正規金融機構,在政策保護下壟斷農村金融市場。由于缺少競爭主體,農村信用社缺乏創新,服務理念滯后,仍沿用傳統金融服務手段,缺乏投資理財等中間業務,不能科學有效地滿足日益增加的農村金融需求。
因此,構建一個功能完備、高效率的農村金融體系就顯得尤為迫切。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可以通過吸收儲蓄將社會上閑散資金聚集起來,并且通過貸款將其分配到需要資金的部門或個人,實現資金由供給方向需求方的轉移,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資金支持。
首先,以農村信用社為基礎,把它作為農村金融的主渠道。但同時要推進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提高其金融服務理念,提升服務質量,在保證其原有的存貸款業務的同時,增加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小額聯保貸款、拓展農業開發貸款;積極開展其他中間業務,鼓勵各種形式的金融產品創新,正規合理引入農村基金、債券,保險、國債等投資業務。
其次,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作用。在農村金融需求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所需資金量大,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唯一一家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資本實力強、負債規模大,可以提供大額信貸,是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有效結合的支農方式。
再次,商業銀行尤其是農業銀行,要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整體優勢。要求商業金融承擔我國扶農支農的重任是不現實的,但政府可以通過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交易成本,運用利益機制引導商業性金融組織自愿服務于農村金融市場,引導資金流向“三農”,而定位于“服務三農、商業運作”的中國農業銀行,更應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力度,滿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數額較大的資金需求,發揮對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
最后,要正確引導和規范農村民間借貸,發揮其對農村經濟的補充作用。民間借貸有效地克服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借貸條件靈活,利率隨行就市,很好地適應了農村經濟和小規模農產品經營對資金需求量小、頻率高、需求急的要求,具有分散、靈活、方便的特點。應允許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存在,但政府和正規金融機構應積極引導這些非正規金融機構實現正規化。
新農村金融體系要求具有多樣性,政府應加強調控,使現有的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民間資本、境外國外資本等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共同為“三農”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多層次的金融服務,促進農村金融體系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