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危機管理是現代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伴隨著自然災害的不可預測和突發性事件的增多,加強政府危機管理和危機公關能力已經刻不容緩。各級政府應當樹立危機意識,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設立獨立的危機處理機構和機制,建立相關的新聞發布制度,做好政府危機公關,構建政府危機管理體系。我國各級政府自2003年“非典”以后,逐步重視對突發事件尤其是危機事件的應對處理,危機公關處理的速度、力度、透明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貴州翁安事件、哈爾濱水危機事件、上海“釣魚執法”事件折射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應對危機和突發性事件時經驗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對危機的認識和重視不夠
主要表現在:缺乏危機意識、忽視群眾訴求、習慣行政命令。由于深受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當危機來臨時,政府應對往往出現媒體公關缺位、宣傳引導不足、管理方式老化等問題。同時,一些地方政府面對危機,不敢勇于承擔責任,要么采取隱瞞、封堵的措施,要么采取回避、欺騙的辦法,導致政府誠信受到質疑,形象受到損害。
二、獲取或發布的信息不準
主要表現在:一是信息傳遞不暢。目前,政府內部信息傳遞主要是縱向和橫向。縱向上,上級政府對危機信息的獲取,主要來自于下級政府的報告,而在某些時候,下級政府出于部門利益,在傳送危機信息時,不夠及時、準確,甚至遲報、漏報和瞞報,致使上級政府無法及時、準確獲得信息并做出決策,影響了時效。橫向上,受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等不良現象影響,政府各部門、各地區之間信息交流有時受到阻礙,使得信息資源不能及時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信息交流、傳輸的瓶頸。二是政府向公眾發布信息時有意“隱瞞”實事真象。政府出于好意或為減少負面影響,擔心將真實信息向社會公開會引起公眾恐慌或讓政府“出丑”,有意“隱瞞”實情。比如,哈爾濱水危機事件中,哈爾濱市政府發布公告,宣布停水4天,但對停水原因,并沒有說明。一時間,投毒說、污染說等流言不脛而走,大街小巷人心惶惶。三是官方媒體表現不佳。比如翁安事件,事件本身就是謠言催化的結果,很多民眾就是在不實傳言的刺激之下憤然走上街頭。隨著事態發展,這些傳言都被證明不是事實,但它所導致的形象損害以及被動局面,卻足以讓有關方面忙活一陣子。流言之所以傳播,就在于真實聲音的缺乏,如果事件伊始就能夠及時公開信息,事態何至于此?
三、把握解決危機的時機不準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言不語,喪失先機。一些地方政府面對危機事件,選擇沉默,甚至壓制媒體言論,結果把事件的描述權、評論權拱手讓人,聽憑各種謠言甚囂塵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的“非典”。以往,官方處置突發事件有“黃金24小時”之說,即在事發24小時內發布權威消息主導輿論是平息事件的關鍵。而隨著網絡、手機、微博等新興傳播手段迅速發展,“黃金24小時”法則漸顯無力,已經變成“黃金4小時”。因此,一定要掌握先機,才能掌握主動。二是快人快語,妄下結論。就是在沒有完全調查清楚的情況下,貿然下結論,引起公眾質疑,造成被動。
四、解決危機的方法比較簡單甚至粗暴
一些領導干部的政治敏銳性不強,公關意識淡薄,工作方式方法簡單,對群眾事件習慣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強勢態度解決。比如,翁安事件發展之初,當地政府本有機會順利化解,將事件消除于萌芽狀態,但貿然采取了強硬措施,將公安部門推上一線,致使矛盾進一步激化,事態急劇惡化,最終失去控制。石宗源怒斥有關方面用專政手段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批評得很有道理。
五、應對危機機制不健全
各級政府危機公共體系建設普遍不完善,缺乏預警機制、控制機制、化解機制、評估機制和新聞發言制度,沒有專門的應急管理機構或危機公關部門,缺乏完備的危機應對機制和應急方案,而是“走一步看一步”,臨時抱佛腳,結果導致處處被動。例如,重慶市“史上最牛釘子戶”事件,被拆遷戶主與房地產開發商交涉的過程中,現場近百名群眾圍觀,事件引起公眾和媒體廣泛關注,而在此次危機事件的處理中,當地政府不僅沒有未雨綢繆,也沒有及時制定應急方案,導致了輿論“一邊倒”的結果,好像開發商和政府相互勾結,置群眾利益于不顧,政府誠信和公眾利益都受到威脅。
六、應對危機的各類人才不足
一是危機公共人才不足。目前,許多地方政府還缺乏專門的危機公共人才,往往是兼職人員擔當重任。這些人員缺乏專門培訓,缺少系統知識和對危機公共的理解力,執行力等方面都還存在較大差距,急需引進、培養一大批具有創造思維、善變溝通、有一定倫理道德的危機公共人才。二是處理危機事件相應專業技術人員不足。比如,我國地震搜救專業人員和設備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
(作者單位:鶴壁市職工醫療保險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