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后,河南各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了新農村建設模式的探索。總結分析各地新農村建設的成功模式,可以為更多仍在探索自身發展途徑的廣大農村提供借鑒。
一、工業帶動型模式
工業帶動型模式是以發展鄉村工業為導向,推進農村經濟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轉變,增強工業對農業的拉動力,以工業經濟實力為基礎,整合農村的土地、人力等資源,以工業反哺農業的新農村建設模式。采用這種模式的地方需要有發展工業企業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資源、信息、技術、資金和能力強、威望高的村干部。新密市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市之一,財政收入40%來自煤炭產業。為充分發揮工業優勢,特別是引導工業資本向新農村建設轉移,新密市建立了多元化資金投入新機制,已有1100多家企業將工業贏利的部分資金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之中。為探索工業反哺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米村鎮朱家庵村創建了河南龍鳳農林科技示范區,經過一年多建設,示范區建設了綠色食品基地,與農業科研院所聯手推出農業科技示范項目,加快了養殖業、種植業、加工業的發展。
工業帶動型新農村建設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發展工業企業過程中忽視環境保護,造成當地環境惡化加劇,影響農業生產;二是工農業發展不平衡,導致工業反哺農業失效,發展脫節;三是部分地方選擇的工業發展模式較為盲目,沒有完全發揮當地優勢,工業發展緩慢。
二、特色產業帶動型模式
特色產業帶動型模式是依據所在地區的獨特優勢,圍繞一種特色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生產,專業化經營,通過規模經濟來帶動鄉村綜合發展的新農村建設模式。采用這種模式的地方需要具有生產某種特色產品的歷史傳統和自然條件,市場對該產品需求旺盛,比價效益明顯,并且能夠通過產業集群來形成規模化生產經營。上蔡縣是全國花木生產大縣,該縣發揮其花木種植的資源優勢,通過各種優惠政策、資金扶持、大戶帶動以及干部示范等途徑,積極引導廣大群眾從事花木生產。目前,全縣花木種植面積達5萬多畝,年產值2.6億元,暢銷21個省區市。
特色產業帶動型新農村建設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及劣勢,要突出所發展產品的特色與個性,將產品的生產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這樣才具備競爭力;二是需要形成產業鏈,不僅產品要具有產業規模,而且要努力打造種植、加工、經營一體的產業化生產;三是要使農業生產與產業相結合,將農業植入產業鏈中,推動農業技術發展,促進地方發展。
三、旅游產業帶動型模式
旅游產業帶動型模式是指以開發農村旅游資源來促進農村綜合發展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它將農村風情風貌及自然景觀等作為旅游產品推向市場,來實現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發展旅游業首先必須具備可以挖掘的旅游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其次需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另外還要有與旅游相配套的娛樂、住宿、餐飲等基礎設施。孟州市槐樹鄉根據陵區實際,確定了以旅游業為特色產業,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增加陵區群眾收入,發展陵區經濟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實現特色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充分利用當地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荒溝荒坡優勢,引資建設了集休閑、觀光、娛樂、商務活動為一體的楊洼旅游度假村,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了就業機會,推動了該鄉旅游產業跨越式發展。
旅游產業帶動型新農村建設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對于自然環境及歷史文化環境保護力度不夠,甚至過度開發利用,從而造成資源流失;二是部分地方沒有將自然資源與本地的民俗、傳說典故及特色餐飲有機結合起來,沒有很好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勞務經濟帶動型模式
勞務經濟帶動型模式是指通過勞務輸出方式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優化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轉移就業后的農村勞動力將獲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中,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推進農村發展的新農村建設模式。這種模式適用于那些缺乏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的地區。葉縣以縣勞動力培訓中心為龍頭,以10多家培訓學校為依托,常年免費培訓農民工并安置就業,形成了“葉縣縫紉工”、“葉縣電子電器工”、“葉縣幼兒教師”等較知名的葉縣勞務品牌。全縣18個鄉鎮建立了勞務輸出中心,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實現了有序轉移。
勞務經濟帶動型新農村建設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網絡,為勞務輸出提供快捷的信息;二是各級政府要利用各類職業技術學校開展各種形式的崗前技能培訓,提高勞務隊伍的素質;三是建立專業化勞務基地,根據專業勞務市場的專業需求,有組織地對勞務人員開展專業化、特色化培訓;四是加強對勞務輸出的組織管理和服務,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流動,并且要與當地村莊建設相結合,以勞務經濟促進農村發展。
五、城鎮化帶動型模式
城鎮化帶動型模式是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依托城市,充分利用城郊鄉鎮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依托新城建設、重點工程建設及產業帶動來推進農村發展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固始縣以城鎮化作為整合優化縣域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龍頭,以產業化和信息化作為支撐體系,用信息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在布局和規劃上,打破一、二、三產業的界限,培育壯大以固始雞、柳編、制藥、信息產業開發和油菜為主體的若干支柱產業,形成“產業龍頭—生產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用資源特色、產品品牌、生態環境、城鎮特色、行業特色共同鑄造城市這個大品牌,使固始成為豫東南區域性中心城市。
城鎮化帶動型新農村建設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把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有機結合,實現市場、效益的統一融合;二是要加強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發展,突出超前性,體現人文、產業特色,整體推進,使城鄉統籌規劃成為促進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緊密結合的重要抓手;三是要統籌政策支持,消除影響整體推進、不利于緊密結合的政策障礙。
六、經濟合作組織帶動型模式
經濟合作組織帶動型模式是指以各種農民合作組織為依托,通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來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濮陽市為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難題,積極發展各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開展產前、產中、產后一系列服務,幫助農民解決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的問題,架起了小生產通向大市場的橋梁,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經濟合作組織帶動型新農村建設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在宣傳教育上加大力度,重點宣傳合作組織的創辦宗旨、基本原則、地位作用,以及給農民帶來的各方面好處,使上下形成共識,解決動力不足的問題;二是堅持典型引導,在示范帶動上加大調控力度。有關政府部門應認真總結推廣創辦合作組織的先進經驗,因勢利導,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在集中力量抓好典型示范的同時,把符合本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方向、產業特色明顯、帶動農戶面廣、市場競爭力強、運作機制規范的合作組織作為示范典型,進行重點培育,加以分類指導,充分發揮示范帶動效應。
(此文為2009年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新農村建設模式比較研究”的階段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