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珠:上海女作家,雜志編審。已出版《東洋金銀夢》、《上海閨秀》、《孔娘子廚房》、《七大姑八大姨》、《上海妹妹》、《煮物之味》等著作。作品以小說、散文、隨筆創作為主,近年在多家報刊開設專欄。
牛蒡是什么?名字似乎沾點洋氣,因為在外國小說中偶有讀到過,然而腦子里形象是模糊的,直到在網上搜出一捆棍棒似的東西,方才大悟:原來以前在日本料理店看老板做過這“燒火棍”菜。記得老板將牛蒡刨皮后,像削鉛筆似地往一鍋清水中削“木片”,我奇怪這能吃嗎?老板笑嘻嘻說:“補藥哇!”
我是吃過牛蒡的,在日式煮物中,常常有牛蒡加入,那味道有點類似茭白,帶些奇香,像人參。居酒屋里的前菜,常有撒了白芝麻的牛蒡胡蘿卜絲,下酒,挺有嚼頭。至于營養,一句“東洋參”可以概括,細究起來則是:牛蒡營養價值極高,屬菊科中的稀特蔬菜,富含菊糖、纖維素、蛋白質、鈣、磷、鐵等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其中胡蘿卜素含量比胡蘿卜高150倍,蛋白質和鈣的含量為根莖類之首。
上海的超市近年來有賣牛蒡了,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因為大家不會做。見我動手拿牛蒡,一個阿姨興奮地跑過來推銷。我問她牛蒡怎么吃,她卻只會說:“很有營養,燒湯很好!”牛蒡價格不低,屬于高檔蔬菜,我買了根“樹枝”回家試驗。
第一道菜做最傳統、普通的胡蘿卜炒牛蒡。
胡蘿卜刨去皮切絲,牛蒡刨皮后像削鉛筆一樣削到一盆清水中,浸泡10分鐘以上;牛蒡和山藥一樣很容易變色,水要淹沒牛蒡絲,清水變色后,換水沖幾次;先炒胡蘿卜絲,盛出,再將鍋中四壁沾些油,下牛蒡絲炒,以免牛蒡直接接觸鐵器而變色。調味是鹽、一點點淡色醬油、料酒、少許糖和干貝粉,炒均勻讓味道都進入食材中,盛起后在上面撒白色熟芝麻,沒有芝麻的撒幾粒香蔥也行。
有做菜能手告訴我,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平牛蒡”。在日本這是個類似咸菜炒肉絲的家常菜,可以一下子做很多放在冰箱里,很下飯,早上過泡飯也特別適口。
第二道菜做紅燒雞翅和牛蒡。紅燒雞翅做法和平時一樣,牛蒡切成條狀或滾刀塊,胡蘿卜切塊;牛蒡比較經煮,早點晚點放入雞翅一起燒都沒關系,醬油、料酒和白糖調味,醬汁不要收太干。牛蒡有一點點苦味,吃上去感到很清口,中和了雞翅的油膩,是一碗營養豐富、老少皆宜的美味。
另有幾位在日網友提供的牛蒡菜,供參考:牛蒡與杭椒、牛肉絲同炒;牛蒡做醬湯,加豬肉片、丁、胡蘿卜丁;香辣牛蒡,加胡蘿卜、腿肉、辣椒;牛蒡燒鯛魚,用紅燒魚的方法。
牛蒡營養好,口感也不錯。炒菜時顯得有點老,用水稍稍煮一會,紅燒可以多燒一些時間,也不會變得很酥軟。
牛蒡味道稍微有點苦,可就是那點苦,那點特殊的味道,會讓人上癮,如同品味有個性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