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蕓潔:上海人,90年代初赴香港,服務外資企業。現定居美國,育有二子,由原先的職業女性成功轉換角色為全職媽媽,全心致力于全家四口人的飲食健康。對養育孩子頗有心得,是朋友們的“育兒寶典”。
曾經在一個科普節目中聽到個有趣的知識:嬰兒出生時,腦子里相連接的神經只有可數的幾條,比老虎和馬都少,很多神經需要經過外界的刺激才能激活,而動物那些神經卻是在其他器官發育之后自動退化,這就是人比動物聰明的原因。同時證明了為啥動物一出生就會走路,人卻需要訓練。
小孩長到9個月大之后,就開始會坐,會爬,會站,對外面世界的好奇也就越來越多,體能消耗明顯增大。所以本能地,我們會補充給小寶寶固體食物來增加他們的飽感。小孩雖然還不會開口說話,但他們也很想知道那些食物是從哪里來的。
滿足嬰兒對
食物的好奇心
記得我小兒子10個月的時候,居然在朋友家的派對上,偷偷爬到人家的果籃中取出一個最大的蘋果,捧起就啃。這也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才長了六顆牙的他已經有意愿要自己吃東西了,于是回到家,我就開始訓練他自己吃,不過這個過程其實也并不容易。
第一次讓他坐到高腳嬰兒凳上他哭得很傷心,以為是和我分開,后來我有事沒事都把他往凳子上放,他也就習慣了,于是在凳子前的小桌上,我放些他易抓吃易消化的嬰兒餅。他每拿到一個,我都給他鼓次掌,小孩明白其中的意思,一次次地試驗,他才會掌握那個把食物放到嘴里去的技巧。接下來,就是要告訴他,媽媽要開始準備他要吃的食物了。小孩其實也想看廚房的情況,所以我總是把他的高凳子放在廚房,演示給他看。
那個時期的小孩都喜歡敲東西,與其任由他把抓到手的東西亂敲,不如給他一個嬰兒用的塑料調羹。他拿在手里把調羹揮來揮去,只要準確找到了嘴巴的位置,并把調羹放到嘴里,我都會鼓勵他一下,然后就叫他自己用那只調羹去取東西吃。
讓小孩吃得好的幾道親子菜
壽司是個很簡單,也容易引起小孩對食物欲望的親子菜,大家可以試試看。米飯煮熟后,加入壽司醋;小孩的嘴巴小,胃口也不是那么巨無霸,所以不用把壽司團做得很大,只要捏到很小,就像彈珠那么大,里面可以放些入口即化的肉松,量也不用太多,給他們有點味道就可以,輔食只是作為添加。
小孩都喜歡球型的東西,把這些做好的迷你飯團放到小孩面前,讓他們自己試著把飯團先敲碎,然后捏里面的東西吃,他們吃到肉松會有個驚喜的表情,雖然后面的清理戰場工作,看上去有點惡心,但卻是個他們開始了解吃的東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過程。等他們稍微大點,可以去店里買那動物模具,就讓他們自己刻一個造型,然后跟他說,“吃個恐龍壽司、兔子壽司……”這樣的想象空間可以無限發揮,最重要的是,這些都不是特別材料做的食物,在意想不到時,也可以是個互動游戲。
第二道親子菜是奶油花菜。花菜和排骨湯先燉過,花菜爛了,排骨上的肉也有部分軟了,就可以用食物加工機把花菜和排骨肉打爛,做成糊給小孩吃。
第三道是大家都喜歡給嬰兒吃的軟豆腐。豆腐營養價值高,小孩吞咽也方便,是固體食物的好選擇。做法也有很多種,最省力的就是買一塊老豆腐切成小方塊,然后在水里煮沸,過冷取出,讓小孩抓了吃。或者把豆腐和肉糜做成羹湯,攪打碎了給小孩喝。
我的兩個小孩都有吃多了會嘔吐的現象,老大嘔吐是因為他早產,腸胃的發育總歸比較慢,老二則剛好相反,太喜歡吃,總歸會吃到自己接受不了。所以我喂小孩都非常小心,不管他們能否吞下,都會用食物加工機先替他們攪打爛。給他們都是吃幾口,吃到自己覺得差不多了,就停,再要吃,遲點再給。
最受小孩歡迎的食物是紅薯,紅薯的大小要適中,大概從中指尖到手掌底那么大小就夠了。若烤箱溫度太高烤不均勻,用350℃烤半小時左右,當看見烤盤底部有紅薯漿水流出,打開烤箱摸一下是否已經軟,軟了就可以給小孩吃。
最后,我才會給小孩吃最容易上癮的香蕉。香蕉很抵餓,而且不容易消化,假如小孩之前吃得很飽,就不建議再給他吃很熟的香蕉,否則容易嘔吐。我一般是在早上的米糊中加入少量香蕉,然后讓小孩一起吃下,給他點味道。同樣吃米糊,也是放在碗里讓他坐高凳子里叫他試著自己吃,雖然很多時候大半食物不是給他甩到地上和身上,就是一碗散在桌面,但只要他有一口能準確地送進嘴里都是好的。我會到最后喂他幾口,但之前就是給小孩游戲和操練。他覺得有趣,我也省力。
和小孩在一起的過程是愉快的,給小孩做菜也是很值得回味的。他們雖然不會說一個字,但他們眨了眼睛,看你的每個步驟,你把過程說得有趣,他們笑得會很開心,比起和另一半說:“我做個紅燒豆腐。”他眼眉抬也不抬一下,說,“再難吃也得啃下去啊!”看看大人這反應,簡直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