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四季的基礎上劃分為24個節氣,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以后在農業生產實踐中逐漸充實完善,直到秦漢時才得以完全確立。24個節氣不是憑空用數字推算出來的,而是古人對天文、氣象、物候和農業生產豐富經驗進行反復論證,才總結出來的,是一門有實用價值的科學。
一、《黃帝內經》論四時養生
《黃帝內經》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專門論述了依據四時氣候變化調攝精神、起居與食飲的方法。認為一年四季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與冬三月各有春溫、夏熱、秋燥、冬寒的氣候變化,因而萬物有生長斂藏的特點。人和萬事萬物一樣是不能脫離自然界而獨立存在的,其每時每刻都隨著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而變化。因此,順應四時變化來調節自己的飲食起居,使之與自然界協調一致,是實現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四時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與四時養生重點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四時陰陽變化產生了四季天氣變化,并由此而產生寒熱、溫、涼及晝夜溫差等諸多氣候的變化。這一切,無疑會對人的生理、心理、病理都會產生影響,顯然與人體健康有密切關系。
● 情志
在養生時如《黃帝內經素問直解》所云:“四氣調神者,隨著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
● 氣血
春夏陽氣升發,氣血易趨向于體表,故皮膚腠理舒張,開泄多汗等;秋冬陽氣收藏,氣血易趨向于體內,表現為皮膚腠理致密,少汗多尿等。
● 臟腑
《黃帝內經》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長夏……肺旺于秋……腎旺于冬”之論。因此,我們在養生時就要求根據四時變化、五行生克制化的規律,來保養五臟,以達到保健的目的。
● 發病
不僅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疾病,即使是同一疾病,也會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而有輕重之別。一些慢性宿疾,往往也會在季節變化和節氣交換時發作或加劇,如冠心病、氣管炎、肺氣腫等就常在秋末冬初和氣候突變時發作,精神分裂癥易在春秋季發作,青光眼則好發于冬季等。
● 脈象
春季陽氣生長,脈象與之相合,表現為圓活滑動;夏季陽氣盛長,脈象則方正盛大;秋季陰氣始生,氣主斂降,脈象則輕虛似浮;冬季陰氣大盛,脈象則深沉內伏。
為此,四時養生的重點也各不相同。
春季重在養肝
我國傳統養生觀認為,肝對春天的氣候變化最敏感,而肝氣宜解不宜結。因此,春季養生重在養肝,即要注意疏肝理氣,調養七情、五志,回避六淫邪氣以順應氣候變化的規律。
夏季重在養心
夏季起于立夏,止于立秋。“暑易傷氣”、“暑易傷心”。因此,在夏季,尤其要注意精神調養。
秋季重在養肺
秋風勁急,萬物色變,肅殺之氣容易使人悲愁傷感。因此,秋季養生首先就要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減弱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
秋季天氣轉涼、氣候干燥,主管呼吸功能的肺稍有不慎,便會引起病變。因此,秋季養生重點在肺。調養時多作腹式呼吸,并配合打太極拳。
冬季重在養腎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其易傷腎陽。因此,嚴冬養生重在養腎。除了適當采用補腎食養以外,冬天應經常叩齒,有益腎、堅腎的功效。同時,因腎之經脈起于足部,足底涌泉穴為其主穴,因此冬夜睡前用熱水泡腳,并按揉腳心,有助于養腎。
三、大雪養生經
大雪在今年公歷12月7日。大雪后天氣寒冷,陽氣潛伏,陰氣旺盛,可多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以抵御寒氣,增強機體抗寒能力。大雪雖是“進補”的最佳時節,但不可太過或亂補,否則會影響健康。最好以溫補為宜,同時也要注意保暖,重點保暖部位是“頭、胸、腳”。
大雪飲食調養
飲食上宜選用高熱量、高蛋白、高脂類的食物,做到“少而精”。宜食溫補食物,如枸杞、蘿卜、胡蘿卜、海參、山藥、核桃、豬肉、羊肉、牛肉、雞肉、鵪鶉、鯽魚、橙子等。
以下推薦一些大雪的食療方:
蘿卜牛腱煲
原料:胡蘿卜50克,白蘿卜100克,牛腱300克,蜜棗30克,杏仁15克,精鹽、醬油各適量。
制作:牛腱焯水,切塊。白蘿卜和胡蘿卜切塊。炒鍋上火,加適量清水,放入牛腱,大火煮開,再加入其他的材料及醬油和鹽,轉小火煲3小時即可。
作用:益氣養胃,強筋健骨。
栗子豬肉湯
原料:栗子肉200克,瘦豬肉250克,精鹽、醬油各適量。
制作:先將豬肉切小塊,入鍋稍炒片刻后倒入砂鍋,放入栗肉,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后改文火慢燉,熟爛后加精鹽、醬油調味即成。
作用:補脾肺、益腎氣。
四、冬至養生經
冬至在今年公歷12月22日。冬至是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萌生的時刻,此時進補,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使閉藏之中蘊含活潑生機,有助陽氣的升發,增強體質,御寒抗病,為來年春陽之生打下堅實基礎。
冬至飲食調養
冬至以固腎、健脾為重點,進補以下食物:如白菜、豆腐、蘿卜、枸杞、山藥、核桃、蓮子、羊肉、豬肉、雞肉、鴿肉、牛肉、海帶、蝦、木耳、金橘、橙子、龍眼肉、牛奶等。
以下推薦一些冬至的食療方:
豬腎粥
原料:豬腎100克,粳米50克,生姜3片,細蔥、精鹽適量。
制作:先將豬腎剖開,去掉內膜,洗凈后切細丁,與粳米同入砂鍋,加水適量,以文火煮熟;等豬腎熟爛粥將熟時,加入蔥、姜、精鹽,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作用:補腎、強腰、固澀。
清湯羊腿肉
原料:羊腿肉1000克,白蘿卜塊200克,黃油50克,蔥、姜、清水、精鹽、蒜、胡椒粉各適量。
制作:羊腿肉洗凈、切塊,放入沸水中汆3分鐘取出。另加適量水后放入羊肉塊,大火燒開,撇去浮沫,加入白蘿卜塊、蔥、姜、黃油,燒至酥爛。調味后即可。
作用:益氣補虛,溫中暖下。
滑蛋蝦仁
原料:蝦仁300克,雞蛋3只,精鹽、蔥、姜、料酒、濕淀粉、高湯、花生油各適量。
制作:蝦仁洗凈,放入碗中,加入鹽、料酒、雞蛋清1個,淀粉抓勻;將雞蛋打碎,放入碗中,加少許鹽攪勻。炒鍋上火,放油燒熱,倒入雞蛋煎至五成熟時,放入蝦仁,翻炒至熟即可。
作用:補腎壯陽,養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