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肉松,中國食品一絕。
據《太倉州志》載:“肉松制法創于倪德,以豬、雞、魚、蝦肉為之。德死,其妻繼之,味絕佳,可久貯,遠近爭購,他人效之弗及也。”
倪德,原籍常熟支塘,精于菜肴烹制,清光緒十年(1884年)移居太倉。因其烹飪技術一流,常被太倉大戶人家請去掌勺。他的拿手絕活是燒五香燜肉,甜而不膩,入口即化,大受食客青睞。
有一次太倉新科狀元陸增祥宴請賓客,倪德被邀去掌勺。這天,正好他未過門的媳婦前去太倉探望,倪德一時心猿意馬,竟將拿手絕活五香燜肉燒過了頭!大驚失色之余,倪德將錯就錯,將豬肉去皮、除油,留下瘦肉反復揉炒。不一會兒,一道黃燦發亮、香氣襲人、形態蓬松的全新菜肴端上了餐桌。賓客因此菜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且風味獨特,皆追問菜名,倪德急中生智,脫口道:“此乃肉松。”陸狀元帶頭品嘗后喜上眉梢。這道新菜日后就成了名聞遐邇的“太倉肉松”。
兩年后,倪德在武陵街昭忠祠旁開設了“倪鴻順”肉松店鋪,以“酥、松、香、鮮”為特點的肉松常常被作為貢品呈獻宮中。因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對肉松稱贊有加,太倉肉松成了官禮物品,馳譽四方。此后,太倉肉松在國內獲各種金獎、金杯數十項,成為太倉著名土特產。
太倉肉松因其易消化,膽固醇含量低,且甜中帶咸,咸中帶鮮,吃口酥松柔軟,綿而不膩,余香悠長,所以老少皆宜。其對原料要求是四個字:絕對新鮮。一頭豬從屠宰到下鍋,要嚴格控制在4小時之內,而且選用的是只需4個月就長大的太湖豬。取新鮮豬后腿精肉,配以醬油、冰糖、姜、大茴、黃酒等佐料加工而成,纖維細長,滋味鮮美,特別適合產婦、幼兒及病人食用,只要封口好,能存放4個月左右,是酒宴上常規冷菜之一。之后又陸續開發出了魚松、雞松、蝦松等多種品種。因其不僅有軟包裝,又有盒裝、罐裝,以及高檔禮品裝,因此太倉肉松已成為人們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1915年,太倉肉松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一舉奪得肉制品類金獎。新中國成立后,“倪鴻順”歷經多次變革,1979年更名為太倉食品公司肉松廠。雖然“太倉”肉松久負盛名,但當時產量只有700公斤,保質期只有一兩個星期,銷售局限于江浙滬一帶。時任車間主任、后任公司董事長的唐孝耆不甘于現狀,帶著技術人員反復試驗,在生豬屠宰、下鍋時間、肉塊大小、炒肉火候方案上動腦筋,并采用紅外加熱、滾筒機翻松、不銹鋼盤晾松等新工藝,既提高了肉松品質,也大幅提高了肉松產量。
上世紀80年代,太倉肉松就名聲在外,當時使用的原料都是從山東、安徽等地購買,添加的輔料僅為醬油、糖和味精等。
改革開放以來,市面上某些不法廠家打著太倉肉松的旗號越來越多,其質量低劣被媒體多次曝光。一時間,消費者們聞“松”色變。太倉肉松遭遇滑鐵盧,銷量一落千丈。
經上海世博局多次現場檢查和考核,相隔近百年后的上海世博會上,太倉牌肉松成了本屆世博會的特許商品。太倉肉松再一次展現在了各國觀眾眼前。
目前,太倉肉松食品有限公司正按照現代流通方式,除了在太倉、上海等城市開出專賣店外,還進駐蘇州市區的國際農產品展銷中心、上海的農工商、華聯等大型超市,實現了品牌連鎖經營。對曾遭受無妄之災、瀕臨危局的太倉牌肉松來說,風雨過后,終見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