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村鎮銀行,近幾年來得到了較快發展,在促進“三農”、農業產業化和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最近,筆者對重慶市轄內所有已開業的6家村鎮銀行的經營發展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以利于了解和反映當前村鎮銀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村鎮銀行發展的政策建議,更好地發揮村鎮銀行在支持地方經濟特別是“三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村鎮銀行發展狀況
(一)機構發展狀況。2008年9月2日,重慶市第一家村鎮銀行-大足匯豐村鎮銀行開業,至2010年9月末兩年時間,重慶市正式開業營運的村鎮銀行已達6家,即:大足匯豐、開縣泰業、梁平澳新、豐都匯豐、璧山工銀、巴南浦發村鎮銀行。
(二)經營發展狀況。2009年末,6家村鎮銀行存款余額2.91億元,貸款余額0.88億元,全年實現利潤-1149萬元,6家銀行全部為虧損。截止2010年9月末,6家村鎮銀行存款余額2.9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0.06億元,增長2.1%,貸款余額5.8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9億元,增長544.4%,2010年1-9月,6家銀行實現利潤-339萬元,比上年減虧810萬元,虧損數由上年的6家降為3家。重慶市村鎮銀行經營狀況詳見下表。
(三)支持經濟發展狀況。重慶市村鎮銀行雖然成立時間不長,多數銀行成立時間還不到一年,但在支持“三農經濟”、農業產業化、中小企業及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至2010年9月末,6家銀行農戶貸款余額1.4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1億元,增長605%,占貸款總額的24.1%;農業產業化企業貸款余額0.5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0.56億元,增長560%,占貸款總額9.8%;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6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21億元,增長480.4%,占貸款總額的44.5%;其他貸款余額1.2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03億元,增長447.8%,占貸款總額的21.6%。重慶市村鎮銀行貸款余額及構成情況詳見下表。
二、村鎮銀行發展的制約因素
據對重慶市6家村鎮銀行的調查顯示,當前,有六大因素制約了村鎮銀行的發展:
(一)公眾認知度不高。村鎮銀行是近幾年才開始成立的新型銀行,由于成立時間較短,經營規模較小,營業網點較少,金融產品較單一,宣傳力度不夠,社會公眾對其認知度和信任度較低。據對1000戶居民和農民的問卷調查表明,86%的城鄉居民和農民對村鎮銀行的信譽持懷疑態度,93.5%的城鄉居民和農民都不愿意把錢存到村鎮銀行,認為村鎮銀行規模小,把錢存在村鎮銀行風險大,不安全。公眾認知度不高,直接制約了村鎮銀行各項業務的拓展。
(二)資金來源不足。資金來源不足,嚴重制約了其信貸投放量。由于公眾認知度不高,營業網點少,除大足村鎮銀行成立時間較早,有一個分支機構外,其余5家村鎮銀行都只有1個營業網點,村鎮銀行在組織存款上較為困難。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村鎮銀行的主要優勢在于其是一級法人,具有經營靈活,服務快捷,手續簡便的特點,而在存款組織方面,就是村鎮銀行的弱勢,不僅機構網點少,也沒有ATM機,而且存款品種單一,沒有理財產品業務,導致村鎮銀行吸儲能力較弱。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鎮銀行存款余額只比上年末增加600萬元,而存貸比已達196.4%,也就是說,不僅把可用的存款、資本金用完了,而且還借用了部分其他資金。資金不足,制約了貸款的有效投放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已成為制約村鎮銀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三)結算渠道不暢通。調查顯示:目前重慶市6家村鎮銀行都沒有直接接入人民銀行的大、小額支付系統,都采取委托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其他商業銀行辦理資金匯劃,無法享受到人民銀行現代支付系統帶來的資金匯劃便捷,人為壓票的情況時有發生。支付結算業務渠道不暢,不僅制約了村鎮銀行結算業務的發展,也制約了其他業務的發展。同時,村鎮銀行不能發行銀行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業務的發展。根據中國銀聯規定,加入中國銀聯需入股300萬元,而目前村鎮銀行剛剛成立,經營規模小,盈利能力弱,沒有資金實力來入股,因而只有暫時不發行銀行卡,部分儲戶因不能辦理銀行卡而不得不中斷與村鎮銀行的業務往來。
(四)征信系統不通。征信系統未開通,制約了村鎮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據調查,重慶市6家村鎮銀行都沒有接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一方面,村鎮銀行信貸數據不能納入人行征信系統,影響了人行征信系統信貸數據的完整性,不利于其他銀行機構的信貸風險控制。另一方面,村鎮銀行不能查詢人行征信系統數據庫中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記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貸款的投放。目前,村鎮銀行貸款審批所需企業、個人的信用記錄只能通過借款人到當地人民銀行去查詢,增大了人民銀行基層行的工作量。據了解,村鎮銀行未接入人行征信系統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費用較高,超過10萬元,村鎮銀行在發展初期盈利能力較弱的情況下都不愿意在征信查詢系統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
(五)盈利能力不強。村鎮銀行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由于成立時間短,資本金額度不大,資金實力不強,決定了村鎮銀行的客戶是以農民、個體工商戶、規模較小的農業產業化企業、中小企業為主,這樣的客戶群,決定了每個客戶的貸款規模較小,業務經營成本較高,貸款風險較大,盈利水平較低。2009年,6家村鎮銀行全部為虧損,虧損額在300萬元以上的2家,100萬元以上的2家,100萬元以下的2家。2010年,村鎮銀行盈利水平雖有好轉,但據測算,至年末,6家村鎮銀行中仍將有3家銀行是虧損。較低的盈利水平將制約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六)員工素質不高。調查顯示:6家村鎮銀行的人員主要是從其他商業銀行選調和對外招聘來的,其學歷水平相對較高,但業務水平相對較低。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鎮銀行共有員工146人,從學歷上看:本科106人,占72.6%,專科38人,占26%,中專及高中2人,占1.4%;從專業技術職務上看:有專業技術職務的只有28人,占19.2%,沒有專業技術職務的117人,占80.2%。據調查,員工中熟悉信貸、會計、農村金融業務及金融新業務的人員較少,各項差錯時有發生。員工素質不高,難以適應現代金融業務發展的需要,必將制約村鎮銀行的長遠發展。
三、村鎮銀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適當降低村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增加村鎮銀行的可用資金量。目前村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是參照農村信用社的繳存比率,相對較高,建議將村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在農村信用社存款準備金率的基礎上降低2-3個百分點。二是向村鎮銀行發放支農再貸款,增加其資金來源,增強其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的實力。一方面建議降低支農再貸款的準入門檻,將村鎮銀行發放農業貸款額占貸款總額的比例由70%降低到50%,使更多村鎮銀行特別是經濟不發達地區村鎮銀行能夠獲得支農再貸款支持。支農再貸款最高限額仍然控制在不超過其資本金總額以內。另一方面適當降低支農再貸款的利率標準,可在現有支農再貸款利率標準的基礎上下浮10-20%。三是適當降低村鎮銀行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和征信系統的費用,使其能夠享受到人民銀行提供的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現對村鎮銀行發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適當降低村鎮銀行加入銀聯的入會費。對村鎮銀行實行區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政策,建議將村鎮銀行的入會費降低到20-50萬元,以便于村鎮銀行能夠發行銀行卡,推動其銀行卡業務的發展。五是適當放寬村鎮銀行存貸款比例的限制,促其業務快速發展。建議在村鎮銀行發展初期,不實行存貸款比例限制,當村鎮銀行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再實行存貸款比例限制。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財政資金扶持。建議地方政府根據村鎮銀行發放“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額的一定比例將部分財政資金存入村鎮銀行,以增強村鎮銀行支持“三農”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實力。二是政府實行財政補貼。建議地方政府對村鎮銀行發放的“三農”貸款給予貼息,貼息率為2-3%,以降低村鎮銀行發放“三農”貸款的成本支出。由于“三農”貸款戶數多、額度小、距離遠、費用高,其他金融機構包括有些農村信用社或農村商業銀行都不愿意發放,所以對村鎮銀行發放“三農”貸款給予貼息,適當增加其收益,增強其發放“三農”貸款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支持“三農經濟”的發展。三是建立“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損失補償機制。建議地方政府建立“三農”貸款、中小貸款損失補償基金。每年按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撥付貸款損失補償基金,用于對村鎮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發放的“三農”貸款、農業產業化貸款、中小企業貸款因自然災害、政策性因素等造成的貸款損失進行補償,以減小村鎮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損失風險,增強其放貸的積極性。
(三)強化宣傳推介。針對村鎮銀行普遍公認度不高的狀況,村鎮銀行要利用各種媒體、各種平臺向社會公眾宣傳村鎮銀行設立的目的,開展的相關業務等,并用支持“三農”、農業產業化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典型事例開展宣傳,正面引導社會公眾充分了解和認知村鎮銀行,通過良好的服務使社會公眾積極支持村鎮銀行發展。
(四)創新金融產品。創新金融產品,是村鎮銀行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村鎮銀行要充分利用自身作為一級法人,具有經營靈活,服務快捷,手續簡便等特點,不斷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增強自身的比較優勢,力求做到其他銀行機構不能辦的業務,我能辦,其他銀行機構不愿辦的業務,我愿辦,不斷拓展業務范圍和領域。
(五)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一是提升員工素質,增強服務技能。一方面通過加大對現有員工的業務培訓力度,提升員工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引進部分業務能力強、懂經營、善管理、有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通過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提升村鎮銀行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二是提升服務質量,做到辦理業務態度熱情周到,時間快捷方便,手續簡潔準確。三是根據業務發展適當增加營業網點,增加ATM機,方便客戶辦理業務,真正體現村鎮銀行惠農、支農的責任感。目前,大多數村鎮銀行都設在(區)縣主城,離農村較遠,只有附近的客戶才能享受到村鎮銀行的服務,不利于村鎮銀行業務特別是農村金融業務的拓展,不利于村鎮銀行的發展壯大。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萬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