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現象相繼出現,令市場產生恐慌,同時推高通脹預期。盡管天氣導致減產可能是漲價的原因之一,但是諸如大蒜、綠豆、生姜及白糖等農副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則應歸咎于市場游資的炒作。建議在繼續實行更加靈活臨時收儲政策的同時,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并以對整個行業及產業鏈的整合為基礎建立農產品調控體系。
關鍵詞:農產品;價格上漲;宏觀經濟;影響
最近“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糖高宗”等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現象相繼出現,令市場產生恐慌,同時推高通脹預期,并可能帶來農業生產的紊亂,因此有必要認清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成因及其負面作用,并采取相關措施干預,避免少數農產品價格對我國經濟及人民生活產生的不利影響。
一、基本情況
2009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價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其中,玉米、大豆等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上漲,而以大蒜、綠豆、生姜及白糖等為代表的少數干貨類農產品價格波動更為劇烈:許多地區平常價格僅在8元/公斤左右的大蒜、綠豆等農產品價格一度漲至20元/公斤;平常價格在7元/公斤左右的生姜價格則一度攀升至25元/公斤左右,漲幅近四倍;白糖價格更是在2010年下半年以來從5000多元/噸迅速飆升到接近7500元/噸的歷史高位。
二、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成因
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就其成因,當前官方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是國家統計局認為,農產品價格上漲主要是天氣原因造成的,而非投資。在他們看來,農副產品不具有投資品的特性,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游資進入到農副產品領域。二是國家發展改革委認為,是“游資”介入炒作造成農產品價格的飛漲。究竟孰是孰非,目前尚無定論,為此有必要理清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根源:
一是價格飛漲的這部分農產品具備投資屬性。從此次價格波幅較大的這部分農產品來看,普遍具有以下特點:可以儲藏和保存較長時間不變質,品質易于劃分,質量可以評價,存在一定的市場需求,而且價格受市場供求、氣候等自然因素等影響明顯,因此,這部分農產品具有投資屬性,有可能被作為“資產”進行投資。
二是流動性過剩背景下投資渠道缺乏給資金流向農產品創造了條件。近兩年我國貨幣投放力度前所未有:2009年我國M2突破60萬億,同比增幅27.7%, M2/GDP的比例由2008年的1.58升至1.78。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增長,使得通脹風險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多工業品產能過剩現象較為嚴重,價格難于上漲,富余的流動性資金必然會尋找出路。從傳統的投資對象看,受制于今年年初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國內房地產市場相對開始逐步穩定,短期內難有較大投資收益;股票市場則更是持續低,過剩的流動性必然需要尋找新的投資品種獲得收益。
三是農產品價格飛漲的背后隱現游資炒作因素。從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時間看,今年4月份,國家出臺打擊樓市之后,農產品價格就快速暴漲,時間很巧合;其次是農產品大量被收購囤積,然后再轉手,這種做法和炒房的做法很相似。三是被炒作的幾類農副產品由于不是主糧,總盤子比較小,一旦需要炒作,并不需要太多資本。四是被炒作的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經銷戶不多,容易被操控,引起炒作。五是被炒作的農產品都具有一定的概念,如大蒜能預防甲流、綠豆、生姜具有保健功能、大旱等天災容易導致白糖減產等。
綜合來看,盡管天氣原因導致減產以及農民種植意愿下降可能造成農產品出現一定程度的供應不足,導致農副產品價格上漲,但諸如大蒜、綠豆、生姜及白糖等農副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則應歸咎于市場游資的炒作。
三、農產品價格上漲的負面影響分析
一是少數農產品價格的飛漲不會造成CPI大幅上漲。在我國CPI的八大類中,食品所占權重約為33%,食品價格的走勢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體CPI,但由于食品價格指數構成較為復雜,包括糧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產品、鮮菜、鮮果等六類構成。具體到每一類小類食品又包括若干構成,如糧食的價格指數主要由大米、小麥等決定,大蒜、綠豆、生姜及白糖等少數農產品即便含上其副加工產品品,在整個物價指數的構成中所占比例不超過0.05%,三類產品價格即便上漲一倍,推升 CPI的漲幅不會超過0.1個百分點。
二是少數農產品價格飛漲容易引導通脹預期。從傳導機制來看,在通貨膨脹預期下,通貨膨脹率的滯后值與糧食價格增長率波動正相關,并且有放大效應。由于食品類商品在CPI中所占比重較高,糧食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當期CPI的走勢。少數農產品價格的飛漲不會直接對CPI產生較大推動作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今年以來受自然災害影響,人們已形成水稻、小麥等主糧以及蔬菜減產的預期,大蒜、綠豆、生姜等雖并非主糧,但經過炒作后高企的價格容易與主糧減產的預期疊加,容易放大通脹預期,并帶來實際通脹,從近幾個月CPI的走勢來看,已現端倪。
三是農產品價格波動不利于農業生產。我國農產品銷售流程較長:農民→產地采購商→銷區一、二級批發商→零售商。即便部分農產品價格雖然大幅度上漲,但由于農產品生產分散,農民與銷售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弱,農民并不能從中得到好處,價格上漲帶來的超額收入被少數中間商所賺取,而一旦農產品價格下跌則會產生“谷賤傷農”的效果,因此在正常的供求關系基礎上的價格上漲農民才有利可圖。今年以來少數農產品價格飛漲,按照農產品價格波動 “蛛網定理”的特征,當期價格將決定下一期農產品生產,本期價格大幅上漲則會導致下一期這部分農產品的種植面積大幅增加,一旦下期這部分農產品供給超過需求,必然會造成下期價格暴跌,挫傷農民種植積極性,農產品的供給受到影響。
四、政策建議
一是加大農產品市場調控力度。通過組織開展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炒作農產品的專項行動。對市場價格短期內的暴漲,相關部門可采取直接控制干預價格的方式,避免農產品市場價格出現過大波幅,與此同時,有必要完善價格信息系統,掌握生產量、交易量、生產成本、流通環節加價、政府儲備、資金流向、庫存變動等具體情況,預防和制止游資投機炒作。
二是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我國農產品流通鏈條較長,目前中間商可以輕易隔開生產者和消費者,獨占定價權,而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價格沒有發言權。因此,從長期看,政府部門采取措施逐步形成應扶持農民與消費者結成購銷聯盟,或加大農產品直接進超市的模式,縮短銷售鏈條,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定價過程中掌握更多話語權。
三是繼續實行更加靈活的臨時收儲政策。依據產品特性探索靈活有效的價格干預政策,如儲備調節、預案管理、進口調劑、冷鏈物流等,建立市場調節基金,平抑少部分價格波動劇烈的少部分農產品市場經常出現的暫時性價格波動。
四是以對整個行業及產業鏈的整合為基礎建立農產品調控體系。今年以來大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都與市場游資炒作相關,而游資對農產品市場的介入也已經從簡單的期貨發展到對產區、銷區的全面滲透。因此,農產品的調控體系應以對整個行業和產業鏈的整合為基礎,包括以生產企業和行業為紐帶的儲備基金、行業協會和企業的海外基地建設,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經營運作等諸多領域。
五是拓寬民間資金投資渠道。農產品炒作歸根結底還是由于社會資本追求高額利潤的結果,與其采取各種措施堵住游資的炒作,不如采取疏導的方式,拓寬民間資金投資渠道,加快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給民間資本更多的保值增值出路。
參考文獻:
[1]經濟參考報.揭秘“糖高宗”的詭異發跡史 游資炒作手法兇悍[EB/OL].http://www.jjckb.cn/2010-11/12/content_269515.htm,2010-11-12.
[2]新華網.發改委:樓市股市游資炒作致農產品價格大漲[EB/OL].http://news.qq.com/a/20100530/001013.htm,2010-5-30.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