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度的增強,韓資銀行跟實力強大的歐美商業銀行共同爭奪中國市場。本文通過研究韓資銀行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動機及進出現況,分析進出中國市場的韓資銀行在經營上遇到的困難而提出其對應方法。
關鍵詞:韓資銀行 當地化進程 動機、現狀分析
一、韓資銀行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動機
韓資銀行在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明顯加快了進出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開展業務的步伐,特別是緊隨美、歐、日資銀行的腳步,最近越來越多的韓資銀行紛紛進軍中國,那么,在眾多韓資銀行的目光中,中國金融市場成了一塊“大餅”的原因到底為何?
第一、中韓兩國地理位位置的臨近性。韓國在華的銀行大多集中于中國沿海地區,這不但和韓國地理上相近,而且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兩國在此處有過頻繁的交流,易于進入當地市場。另外,目前在上海和青島等沿海地區各有8萬、10萬名的韓國居民,加速了韓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步伐。
第二、隨著眾多韓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對金融需求也隨之增加。目前中國不僅是韓國的第一大交易國、進出口對象國,更是第一大投資對象國 ,以2009年為例,韓國對華交易規模達到1,409億美元,與1992年兩國建交時的交易規模相比,增加了22倍。在此情況下,進入中國市場的韓國企業與日俱增,到目前為止,韓資銀行的主要顧客是進入中國市場的韓國企業,因此,進入中國市場的韓資銀行的總數也在不斷增加。
第三、由于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國消費金融市場的快速成長。近幾年來,在中國銀行業當中消費者貸款在整個貸款所占的比率日益增加。消費者貸款之所以出現明顯的增加趨勢,是由于銀行采取的一項新的經營戰略,即為避免企業金融的收益惡化以及財務結構的不健全,以商業銀行為主,華資銀行通過調整顧客資產組合的結構,分散銀行業務的風險的同時,創出利潤的戰略。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的消費能力也在提高,對消費者貸款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這也引導中國銀行業對消費者貸款的增加。此外,個人財產的增加也推動住宅和汽車和其他方面的消費,促進零售貸款市場的發展。特別是,最近十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個人收入、消費也增加,加快金融改革以及開放程度,制作全國性的網上結賬系統以及個人信用評價系統,估計這會引導中國信用卡市場的高度發展。這對進入中國市場的韓資金融機構來說,就是不得不抓住的商機。
第四、中國政府正在逐步開放銀行業市場。中國入世以后,降低對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壁壘,排除營業地區限制以及顧客的限制,這給韓資銀行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
二、韓資銀行進出中國市場的現況
從WTO5年緩沖期的結束的2006年12月開始,根據WTO有關協議,大量外資通訊,銀行,醫療,保險等等公司都將陸續進入中國,尤其是金融行業。中國政府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外幣業務、人民幣業務、營業許可等方面的限制而履行有關承諾。可以說,中國金融業的全面開放,給外資銀行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在這樣的情況下,韓資銀行也快馬加鞭爭奪中國市場。
從時間的發展趨勢來看, 韓資銀行打入中國市場可分為二個時期:從1990年到2001年和從2001年到現在。隨著中國的金融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韓資銀行紛紛加快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步伐。 韓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歷史情況見表1,新韓銀行1994年設立天津分行,友利銀行1995年首次進入中國,在上海開設分行,韓亞銀行已于1996年設立了中國代表處,同年,韓國外換銀行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在京韓資銀行,韓國產業銀行也在上海開設分行,1997年韓國中小企業銀行在天津開設分行。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銀監會逐步放寬外資銀行客戶業務和地域限制,2006年底完全放開對外資銀行在客戶、業務和地域方面的限制。因此,在華外資銀行的總資產、商鋪數等表面上的發展是引人注目的。2007年4月,中國銀監會首次宣布批準4家外資法人銀行在華開業,分別是匯豐、渣打、東亞、花旗。2007年開始,大部分的韓資銀行也積極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國民銀行與中國工商銀行達成戰略合作關系;2007年11月,友利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也在京成立,成為首家在華成立本地法人銀行的韓資銀行,也是繼摩根大通之后在京設立的第二家外資銀行本地法人銀行,而且友利銀行并在2012年末前開設53家營業所 ;新韓銀行也于2007年在北京成立支行和法人,并擴大營業網絡;韓亞銀行將充分利用在華法人優勢,在2014年底前設立12家支社;外換銀行2007年在南京設立支社,在北京、大連、天津等地設立辦事處。如此可見,為了更積極的拓展中國業務,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傾向于選擇設立本地注冊法人實體。(參見表2)
從地區發展趨勢來看,除了韓資銀行和小數外資銀行之外,大部分的外資銀行都在上海開設了其法人本部。比如說,友利、韓亞、新韓銀行在北京開設其法人本部,以便享受減免稅和Cash incentive等等優惠。另外,企業銀行和外換銀行在天津開設其法人本部,因為韓國大企業看重天津開發區戰略性的地理區位、一流的政府管理及投資環境、現代化的交通運輸網絡和基礎設施等而積極投資天津,這吸引韓資銀行紛紛進出天津。雖然韓資銀行的法人本部集中在于北京、上海、天津,但是,大部分的分行密集在于山東、遼寧、廣東、江蘇省。從環渤海地區到東北三省,從膠東半島到長三角,這些韓資企業較為集中的地區也正是韓資銀行最初進入中國的地區。舉例來講,越來越多的韓資銀行落戶煙臺,將十分有助于煙臺打造現代化的國際性港口城市,提升煙臺在區域競爭中的金融地位。 以韓亞銀行為例,據韓亞銀行(中國)副行長池圣圭介紹,韓亞銀行(中國)重點在以青島為中心的山東省和依靠中國政府“振興東北三省”政策而使得金融業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東北三省進行分(支)行的擴展。(參見表3)
三、韓資銀行在華業務本地化進程與挑戰
入世后中國加快金融對外開放,正積極推動外資銀行擴展在華業務,韓資銀行也加快在華業務的本地化的步伐,來勢洶洶的與實力強大的歐美商業銀行共同爭奪中國市場。韓資銀行在華業務本地化的進程如下:第一、擴大客戶范圍。中國金融全面開放之前,韓資銀行針對韓國企業與韓國人為主要業務,2007年正式負責經營人民幣業務以后,韓資銀行在華的顧客群從韓國企業與韓國僑民不斷地延伸到中國人及跨國企業。第二、金融商品的多樣化。韓資銀行在華業務局限于韓國企業與韓國僑民的存貨管理,最近,韓資銀行推出各式各樣的金融商品,如中國人零售貸款、借記卡、網上銀行、銀行保險、個人理財業務、衍生產品等等。(參見表4)
但是,韓資銀行由于對中國金融市場環境的認識和適應出現偏差,而且在進出中國市場之前未能多做準備,不經詳細的研究而倉促的進入中國市場,造成韓資銀行不可避免地面臨各種困難和問題。
截至2008年年底,外資金融機構的資產占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2.2%,其中韓資銀行的總資產達到85億美元,占外資金融機構的資產的4.1%。 截至2009年6月,在華韓資銀行的總資產為87.6億美元,貸款為63.7億美元,存款為39.8億美元。2009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為2400萬美元,比2008年同期的4100萬美元相比大幅下降,總資產收益率為0.6%。截至2009年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3,857家,其中外資法人金融機構37家,韓資法人銀行4家也包括在內。與其他外資銀行相比,在華韓資銀行的規模比較小。從存貸款比率看,韓資銀行截至2009年6月底的平均水平是163.4%,而華資銀行、其他外資銀行截至2008年的數據分別為66.9%、122.2%。
由此可見,無論是總資產方面還是法人機構數量方面,韓資銀行在華的規模微不足道。 除了資產規模較小,還有其他幾項彌補之處,如在中國的營業網點比較少;存款基礎脆弱,貸款業務的客戶以韓資企業為主;因監管機構的規制,韓資銀行的金融商品單一,這些方面將是韓資銀行未來須克服的嚴酷挑戰。
因此,本人簡單地提出在華韓資銀行的日后課題。
在中國政府的積極支持下,華資銀行已經在世界金融市場中一躍成為強有力的優勝競爭者,在這樣的情況下,韓資銀行應該推動多方面的營銷戰略,以便成功打入中國內需市場。
第一、探索多方面進入中國市場的方式。 比如,一方面,韓資銀行應該轉制為在華注冊的法人銀行。因為只有法人銀行,才能對中國人及中國企業營銷,另一方面,韓資銀行采取持股參與或者合資銀行設立等的方法來進入中國內需市場。
第二、積極爭取預收款項。到2011年年底,為了遵守存貸比率75%,韓資銀行積極爭取中國個人客戶及中國企業的預收款項,必要時,也需推動資產抵押貸款。
第三、提高市場競爭力。開發具有多樣性又有競爭力的金融商品,開拓PB市場與夾縫市場,提供品牌化、多元化、差別化的金融服務。
第四、提高對中國金融市場環境的理解。 與韓國相異的金融慣例,財務報表不夠透明造成韓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瓶頸,因此,韓資銀行需發掘優秀的本地人才,掌握中國金融市場的有關法律及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五、結論
韓資銀行在中國市場同時面臨著危機和機會,一方面,韓資銀行在營業能力、金融服務、危險管理等的方面,跟華資銀行相比,占有競爭力,另一方面,跟外資銀行相比,中韓兩國在文化上有很多的相似性,地理位置以及文化歷史的淵源,這些天然的優勢使得韓資銀行在融入中國本土市場的過程中,不需要耗費太多的精力。
但是,在中國政府的積極支持下,華資銀行已經在世界金融市場中一躍成為強有力的優勝競爭者,韓資銀行的知名度不如歐美、中國香港和日本的知名銀行,而且,韓資銀行為了充分利用上述的天然的優勢,尚有諸多問題有待克服。在這樣的情況下,韓資銀行應該推動上述的營銷戰略,除此之外,融資渠道的多樣化、進入中西部地區市場、和城市商業銀行合并等等也助于韓資銀行成功打入中國內需市場。
總之,中國人民越來越關注個人理財,中國政府的金融管制也在逐步放寬。雖然目前韓資銀行在華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憑借韓資銀行的商品和服務競爭力,值得一試。本人相信這是韓國的銀行走上國際舞臺的好機會。
參考文獻
[1]白康麟、屠梅曾:《韓國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原因及風險研究》,亞太經濟,2006.06
[2]郭凌燕:《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策略-以渣打銀行為例》,國際金融研究,2007.03
[3]林華:《韓國銀行深耕中國市場》,金融大觀,2009年第12期
[4]劉唯伊:《外資銀行開拓中國市場的戰略選擇》,卓越管理,2006.09
[5]張巖:《韓資銀行發力中國市場》,現代商業銀行,2008年09期
[6]柳光烈:《韓國金融公司進出中國現況及日后課題》,韓國金融研究所,2009
[7]黃秉宇:《中國金融環境變化與韓國銀行的進入方案》,大恩經濟評論,2007年第208號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