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產證券化在歐美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推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然而在中國,對于資產證券化采取的是謹慎發展的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資產證券化會帶來相應的風險。本文首先闡述了資產證券化的相關情況,并分析了資產證券化的風險成因和表現形式,最后就如何控制其風險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風險;控制
一、資產證券化概述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資產證券化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融資渠道和金融創新工具。資產證券化意指經過一系列的重組和改造,將資產轉化成證券形式的融資活動。具體而言,就是將流動性比較差的資產(可以是借款或者其他債務形式)進行組合和包裝,從而能夠獲取穩定的未來預期收益,再對它進行信用評級,進而將未來預期收益轉化為可以在金融證券市場上自由流動的、具有較高信用的、債券性質的證券。
資產證券化是一項重要的金融創新,它能夠帶給各方參與者以相應的收益。根據相關規定,中國境內的證券資產化活動由發起機構、受托機構和投資機構這三方來完成,他們的角色及主要活動為:(1)發起機構是指基礎資產的所有者,一般是租賃公司、商業銀行以及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同時它們也是ABS模式中的賣方。在ABS模式下,發起人將項目所具有的資產作為支撐,以項目的未來預期現金流收益作為載體和保證,從而在金融證券市場上發行債券型證券,以此來進行融資。對于發行機構來說,資產證券化能夠有效地減輕融資壓力,促進資產流動性的提高,提升資本的使用效率,并改善其資本結構,增加融資渠道。(2)受托機構一般是指具有相應資質的信托機構,它是證券的發行者,起到了中介作用。一般而言,它通過評估并確定發行人的資產組合,并據此來發行相應的債券型證券。對于受托機構來說,資產證券化帶來了新的業務,可以增加其營業利潤,并獲取穩定而且數量可觀的中介費用。(3)投資機構是指購買證券的主體,對于投資者來說,資產證券化是一種新型的投資工具,可以通過購買這類證券來分散風險,進行多樣化的投資。資產證券化帶來了高質量、相對有保證的投資機會,因為基礎資產的質量較優,而且具有較高的信用評級,因而降低了風險,而收益相對而言是比較高的。
在我國推進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促進提金融市場效率的提升,有效抑制金融風險,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充足的資金渠道。另一方面,可以使商業銀行流動性得到增加,改善其資本結構,并分散貸款的風險。
二、資產證券化風險成因及表現
我國之所以對資產證券化采取謹慎的態度,是因為它可能帶來相應的風險,如果沒有得到嚴格的控制,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從表現形式來看,我國資產證券化具有以下幾種風險。
第一,評級及信用風險?,F階段我國的信用評級業務還處于一個很不成熟的狀態,沒有得到認可的評級機構,因而不得不借助于國外。這會帶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壟斷問題,由于壟斷了評級業務,國外評級機構會提高價格,從而增加了資產證券化的成本。二是欺詐問題,國外的評級機構可能利用我們知識上的短板來進行欺詐,而且他們對中國的國情畢竟不是太了解,所以評級結果的科學性無法保證。
第二,監督管理風險。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資產證券化主要面向抵押借款業務,因此主要考察銀行業的監督管理風險。銀行業如果跨行業經營,有可能出現資本金充足率及業務整合等問題,進而導致相應的風險。
第三,法律風險。一方面,我國資產證券化起步晚,現在還處于初步的試驗和試點階段,因此相關的立法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展開,另一方面是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雖然相關監管部門制定了披露規則,用以明確不同部門的職責,要求受托人確保信息真實、完整并對此負責,但是目前還缺乏系統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法律體系。
第四,財務風險。資產證券化是一種全新的企業融資模式,而融資是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職能,因此如果沒有合適的財務管理模式與之相適應,就會出現一系列財務風險,這主要體現為:(1)資產證券化的定價問題。合理的定價是資產證券化成功的前提條件,由于資產證券化種類繁雜多樣,因此其定價模式也各不相同,沒有形成統一的方法。從影響因素來看,利率、利率波動率、償還期、資本市場運行狀況都會對其定價產生偏差。(2)資產證券化的收益問題。實行資產證券化,追求的是各利益相關方的共贏,只有參與各方都獲取了相應的收益,才能給資產證券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如果資產池里的資產質量不佳,只是表面上的優質,就有可能給參與各方造成損失,因而構成相應的收益風險。(3)資產證券化的初始成本。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融資方式雖然有諸多優點,但也必須考慮到它的成本問題,尤其是它的初始成本可能比較高。這主要是因為資產池的質量分析可能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除此之外,在證券化過程中發起人、信用評級機構、財務規劃、會計核算、法律顧問等專業機構也需要花費相當多的費用,由此也可能給資產證券化帶來相應的風險。
我國資產證券化之所以具有風險,一方面是起點低,相關知識及技術比較缺乏,因此受制于西方發達國家的評級機構,也受制于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立法工作。比如從立法問題來看,由于缺乏相關法律的規范和監管,我國證券化的資產可能存在質量問題,由于沒有全國性的行業標準,可能會導致資產池里的資產質量差異很大。從抵押貸款證券化的角度來說,東部發達地區的銀行審批程序比較嚴格,因而貸款質量較優;而有些地區的資產只是表面上的“優質”,而實際上蘊含著極大的風險。另一方面是其所固有的財務問題,比如定價不一致、收益存在風險、初始成本過高等問題都有待于解決。
三、資產證券化風險的控制
雖然資產證券化具有多方面的問題,而且在我國也是處于起步的階段,但是從長期來看,規范發展資產證券化還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解決上述提出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措施對資產證券化的風險進行控制。
第一,培育并發展評級機構。培育并發展自己的評級非常重要,這關系著能否爭取到國際金融的話語權。從一些案例來看,標準普爾、穆迪等國際知名的評級機構在對我國的相關業務進行評級時,并不能公正、客觀地對待,因此我們有必要加快發展自己的評級機構。首先是規范建設相應的評級監管體系,應該用立法的形式對監管部門的職責加以明確,并賦予其相應的權力;完善法律法規,就信用評級機構的市場準入機制以及退出機制做出規定,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來開展相關業務。其次應該扶持民族品牌評級機構的發展,應該鼓勵和引導國內金融與評級機構的業務往來,擴大評級業務的市場需求。再次應該促進評級市場循序漸進地開放,借鑒國外知名機構的成熟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應該對國內的評級機構采取保護措施,提高國外機構的準入門檻,以此來培育自己的民族品牌。
第二,規范發展資產評估方法和會計、稅收制度。一方面,在目前資產評估所面臨的新形勢下,舊有的資產評估相關規范和舉措已經顯得過時,無法滿足各種不同組織形式及經營模式的需求,為此我們應該建立起以評估基本規范和相應實施細則為主要內容的資產評估方法。另一方面,應該對資產證券化的會計和稅收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在會計方面,目前國內缺乏相應的資產證券化會計制度,所以相關部門應該根據資產證券化的要求,充分考慮未來發展的新形勢和新情況,制定并推進適用于資產證券化的特有會計制度。在稅收方面,應該根據資產證券化發展的需要制定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以降低資產證券化的成本,促進其良性發展。
第三,加強立法工作,完善相應的法律體系。針對資產證券化所面臨的法律風險,應該加強資產證券化的立法工作,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梢酝ㄟ^人大制定專門的法律以規范資產證券化的實施,政府部門可以據此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以明確參與各方的組織形式、資產池的組合、收益分配等方面加以規范和引導。
第四,規范資產證券化參與各方的運作。對于監督管理風險來說,應當規范資產證券化參與者各方,特別是受托機構(銀行業)的運作。從資產證券化的實踐來看,涉及到的部門和機構往往是金融機構,因此,在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的前提下,還應該加強對金融機構內部的監督和管理。監管部門可以結合風控機制和內控機制,理清外部監管和內部控制的定位,建立并健全金融機構的約束及自律機制。同時還要切實提高管理層的業務水平和個人素質,確保各項業務的正常運行。
第五,重視資產證券化當中的財務問題。作為財務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資產證券化在企業融資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認真研究證券化過程中所蘊含的財務風險,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在定價問題上,必須盡量做到客觀公正,借鑒期權定價模型、期權調整利差定價模型、利率二叉樹模模型和蒙特卡羅模型,相互比較和印證,從而擬出最恰當的定價策略。在收益問題上,必須確保各參與方的利益,做出資產池的質量審查工作,切實加強資產的安全性。在成本問題上,建立并健全標準化的操作程序和相應規范,以降低后續資產證券化的成本,進而在整體上提高收益。
加快推進資產證券化的進程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項新生的金融創新工具,資產證券化和風險是相伴始終的。隨著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逐步展開,其中蘊含的風險也將逐步暴露并引起一些后果。因此,必須規范發展資產證券化,努力從法律、制度、監管、財務管理等方面來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陳亦強. 我國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及防范研究[J]. 會計之友, 2007, (1).
[2]陳洪. 資產證券化的運行機制及風險防范[ J]. 商業時代,2007, (2).
[3]彭冰. 資產證券化的法律解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
(作者單位: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