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農業產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但欠發達地區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存在資源配置不夠合理、服務功能弱化的問題,難以適應當前“三農”發展的需要。本文試從欠發達地區鷹潭市的農村金融服務現狀出發,分析進一步改善新形勢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對策,使之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體系現狀
農村金融體系是整個金融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農村金融體系應該適應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的需要,充分反映農村金融的特殊性,有利于國家對農業經濟所采取的保護、支持和發展三個層次的實現。但是在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體系目前仍然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
(一)農村金融服務主體缺失。近幾年,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商業銀行逐步淡出農村,機構網點和業務向城市轉移;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也從自身經營效益考慮,將業績不夠好的網點進行撤并,鷹潭市涉農網點從2001年的107個減少到目前的63個,下降了41%。由于農村金融網點的大量撤并,使得農村金融市場上金融服務主體嚴重缺失,相應地,農村住戶享有的金融服務資源也呈下降趨勢。農村金融網點數量與全市353個行政村相比,網點覆蓋面為17.8%,與3890個自然村相比,網點覆蓋面僅為1.6%。
(二)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國有商業銀行從農村陣地中逐步退出后,只吸收農村存款,而大量壓縮農業貸款,甚至只存不貸,使農業資金向其他行業轉移;郵政儲蓄銀行辦理的小額質押貸款和小額信用貸款中非農貸款較多,真正用于農業生產的較少;農村信用社的農貸資金主要來源于從農村中吸收的存款,作為主要的金融資源,農村信用社農村資金外流現象也較為嚴重,大部分資金流入非農領域。總體上看,鷹潭市涉農金融機構存貸款業務規模不斷擴大,但農業貸款的占比卻呈逐年下降趨勢,農業貸款占比從2001年的26%下降到2010年上半年的13.8%。
(三)農村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隨著農村工商業的發展和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鷹潭市“三農”對資金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和大額化的趨勢。截止2010年6月,鷹潭市鄉村總住戶數19.78萬戶,占全市總人口的51%,真正單純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戶并不多,絕大多從事個體工商業、加工業、集約化的種植業、養殖業、運輸業,資金需求涉及農業生產、農副產品加工及流通、村容村貌改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發展等多方面。但是,目前鷹潭市農村金融機構涉農業務較窄,信貸服務不能滿足當地“三農”發展的需要。農業發展銀行近年來業務雖有拓展,延伸到農產品加工產業,但對于急需政策扶持的農業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業務尚未開展。國有商業銀行上收信貸管理權限,除一些小額質押貸款外,其他貸款審批權統一集中到省市分行,基層機構貸款不斷萎縮。2005年以來,農業銀行因改制也基本停止對農業生產組織和個人的貸款,信貸業務基本退出農村市場。而農村信用社目前主要以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為主,僅能滿足部分農戶的簡單種養業資金需求。
(四)農村金融服務單一。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不僅從總量上對信貸資金需求增加,對金融服務的要求也趨向多樣化。但是,現在廣闊的金融市場出現農村信用社“一社獨大”的現象。目前,農村金融服務理念陳舊,仍沿用傳統的金融服務手段,金融業務仍然以存、貸、匯為主,中間業務發展緩慢,缺少信貸服務品種創新,已不能滿足農村經濟活動中個人、企業和其他多種農村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二、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構建對策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否科學合理,決定著農村經濟社會能否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科學合理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應包涵以下含義:一是涉農金融機構的網點布局對農村要充分覆蓋,真正方便農村、方便農民;二是涉農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要體現為“三農”服務的宗旨,功能相對齊全,互為補充;三是涉農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要與農村社情相適應,金融產品能夠滿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四是涉農金融機構的治理機制應充分考慮到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效果。因此,筆者認為,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建立有效的農村金融政策扶持機制。一是建立政策補償機制,健全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建立中央和省級財政金融支農風險基金,通過對為農業提供政策性服務的金融機構提供貼息和其他補償以保證政策性金融業務落實到位;二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對有關金融機構開展國家鼓勵的低收益高風險的農業貸款業務,提供利差補貼和呆賬貸款損失的彌補;三是建立保險補償機制,開發農業貸款補償保險品種,對商業性保險公司按照農業保險的業務比重給予相應的保費補貼、免交涉農保險營業稅等優惠政策;四是建立支農激勵機制,對農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以上的金融機構,適當減免營業稅、降低或返還所得稅,對信貸支農力度大的農村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和差別利率政策,增加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引導信貸資金流向農村投入農業。
(二)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一是拓寬農業發展銀行金融服務功能。把服務觸角延伸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糧食生產專項貸款、扶貧工程實施等農業建設項目方面,通過農業政策性金融的信貸投向來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的規劃與調整,達到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目的。二是改善農業銀行現行的信貸管理體制,在保證信貸資金安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三是發揮好農村信用社支農主力軍作用。在繼續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實施精品戰略,推行大額貸款。四是培育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建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多元化,增加農村信貸供給。
(三)建立金融服務與產品創新機制。一是根據農業資金需求多樣化的特點,加大貸款新品種開發力度,積極嘗試開展土地收益權、林權抵押和倉單質押貸款。二是要在做大做強農戶小額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的基礎上,積極拓展適應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信貸產品。三是建立合理的風險定價體系,農村金融機構應按照市場風險特征,對農村市場進行科學細分,合理進行貸款定價,實現效率與公平、效益與信譽的有機統一。四是積極開展除存、貸款業務以外的包括銀行票據、商業票據、金融投資理財、擔保咨詢等中間業務,努力拓展銀行卡業務、網上銀行業務,滿足農戶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需求,為農民提供一個完善的金融服務環境。
(四)建立適用的農村貸款抵押擔保制度。一方面,由政府出資興辦農業擔保機構,或鼓勵由政府出資的各類擔保機構開展農業擔保業務,積極拓展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業務品種,緩解農民擔保難的矛盾。另一方面,發展農村互助擔保組織。由政府、農村企業、農戶等多方出資,建立農村互助擔保基金,切實解決農戶和農村經濟組織擔保難的實際問題。
(五)建立良好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一是加大對農村經濟的調控力度,提高農村經濟運行質量。引導農村經濟主體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產品和技術創新步伐,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農村經濟主體對金融的吸納能力。二是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結合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的評定,推進農村征信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戶、中小企業信用檔案,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三是建立農業服務保障體系,營造良好的金融發展環境。結合實際情況,以市場為導向,制定轄內農業服務體系發展規劃,為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提供配套的服務體系。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鷹潭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