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氣候變化使人類面臨資源與環境困局日益嚴重,世界各國都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是突破這一瓶頸的最終出路。當前,中國正處于把握經濟增長機遇和進行低碳轉型的兩難選擇之中,我們必須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順應發展低碳經濟的潮流和趨勢,同時還要根據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國家利益,探尋一條協調長期發展與合作共贏的低碳發展路徑。本文通過對低碳經濟的概述及我國發展機遇與挑戰的分析,引出對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能源;可持續發展
一、 低碳經濟概述
㈠低碳經濟概念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㈡低碳經濟提出的背景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質能經濟”。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里,“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低碳經濟與科學發展觀是高度一致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指保持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的同時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最終建成一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從長遠看,探索低碳發展之路不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發展趨勢,而且也與我國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一致性。我們存在利用發展低碳經濟的機會,使我國一些重點行業的節能減排技術取得競爭優勢,甚至扮演領先者的角色,并盡早到達碳排放和能源消費的拐點,這已從近幾年我國開展節能減排的實踐中得到初步證實。同時,一些省份和城市也表現出利用發展低碳經濟轉變增長模式、尋找新的增長點的積極性,也已開展了一些相關的試點工作。
另一方面,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這對中國,是壓力,也是挑戰。
首先,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而以全面小康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其次,“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電力中,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占比達77%以上,“高碳”占絕對的統治地位。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分別多出30%和70%。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環境的威脅,不可忽視。再次,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資料顯示,1993-2005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約70%。采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05年能源消費量占了工業能源消費的64.4%。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然而,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據估計,僅以2006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這樣一個巨額投入,顯然是發展中的中國的沉重負擔。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建議
中國的低碳發展應立足本國基本國情并符合世界發展趨勢。在“十一五”期間提出的節能減排目標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并為減緩氣候變化作出了實質性貢獻,我們需要沿著這個方向繼續探索下去,并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采取更加穩健的策略,尋求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
㈠規劃先行,為綠色發展奠定基礎
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把低碳發展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重點內容,并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走低碳之路的重要載體,納入可持續工業化和可持續城鎮化的具體實踐中。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并把相關目標整合到各項規劃和政策中去。近中期應該把提高能效和碳生產率作為核心,不斷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努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率,實現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逐步脫鉤,通過綜合措施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增加自然生態系統碳匯,降低面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和損失。
㈡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根本途徑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源泉。我國是發展中大國,人均能源資源很少,近年來能源需求快速增加。2009年的能源消費量已達到31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占到了7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大,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對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隨著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推進,我國能源需求必將持續增長。從目前情況來看,到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量將達到45億噸標準煤以上,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環境壓力很大。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發展的重要任務。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資源潛力大、清潔環保、可永續利用的特點,開發利用好可再生能源,是解決人類能源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更是當前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
㈢提高能源效率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要求
能源效率是指單位能源消費產生的經濟價值或物品產量,與生產、加工、轉化、使用等各環節的技術和管理密切相關。技術進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根本出路。從每個行業來看,都有提高能源效率的潛力,挖掘這些潛力的出路是技術進步、加強管理和綜合利用。如鋼鐵行業,采用大型先進焦爐、高爐、轉爐、電爐等設備,普及熱裝熱送、連鑄連軋等工藝流程,全部回收焦爐氣、高爐氣、轉爐氣,實現聯合循環技術發電和供熱,可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節約能源資源。此外,采用先進的建筑供暖、制冷、照明技術,選擇經濟合理的交通運輸技術,對節約能源資源、實現低碳發展目標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㈣加強溝通協作,提高參與能力
加強部門、地區間的合作,吸引各利益相關方的廣泛參與,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特別是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共同促進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全球資產配置方式的轉變。積極參與國際氣候體制談判和低碳規則制定,為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在近中期,可通過選取合適的指標承諾符合國情和實際能力的適當的自愿減緩行動,為防止氣候變暖做出新貢獻,提升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同時,要求發達國家繼續率先大幅度減排溫室氣體,并建立“可測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技術轉讓與資金支持新機制。
參考文獻:
[1]王建軍.后危機時代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中國信息報.2009-08-13
[2]成西.低碳生活就在身邊.天津日報.2010-01-05
[3]史立山.構建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途徑.中國投資.2010-03-19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