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的蘇南和蘇北地區自然條件相差不大,但經濟發展一直存在著較大差異,造成全省發展不均衡的局面。文章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將江蘇各城市經濟發展做綜合的排名,并根據因子分析結果尋找出導致蘇南蘇北城市經濟發展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為各城市經濟發展特別是落后蘇北城市發展以啟示和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蘇南蘇北;經濟發展;因子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江蘇的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多項經濟指標都位居全國前列。不少學者關注到以長江為線劃分的蘇南和蘇北的城市經濟發展情況有著很大的差異,蘇南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蘇北地區則相對緩慢。蘇南蘇北經濟差距的原因錯綜復雜,既存在歷史基礎、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才資源、基礎設施、發展政策等各種不同條件長期作用的結果,同時也包含人口素質、技術水平、管理經驗、政策環境等多種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綜合影響的表現。評價某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當然不能僅僅看人均GDP,需要采用一種綜合評價的方法從社會生產的各方面來分析,并且能夠通過分析結果找到限制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經濟政策提供理論支持。本文將通過選取經濟發展的特征變量,利用因子分析法來揭示2007年江蘇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上的差異,給各城市經濟發展特別是落后蘇北城市發展以啟示。
1、變量選取
本文選取了江蘇省的13 個主要城市作為樣本進行分析,包括蘇南的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京市、鎮江市; 蘇北的揚州市、南通市、泰州市、連云港市、徐州市、鹽城市、宿遷市和淮安市。根據可比性分析篩選條件,兼顧完備性和可操作性,共選取了16個特征變量,依次為:
x1年末總人口數(萬人),x2土地面積(平方公里),x3地區生產總值(GDP)(億元),x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x5第三產業占GDP比重,x6第二產業占GDP比重,x7第一產業占GDP比重,x8職工平均工資(元),x9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萬元),x10房地產開發投資額(萬元),x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萬元),x12實際利用外資金額(萬美元),x13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萬元),x14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萬元),x15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萬元),x1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萬元)
這16個變量從城市基本情況,經濟效益、財政金融、生活質量等多方面反映城市的綜合經濟發展實力,為后面因子分析的可靠性打下基礎。各項數據來自于中國經濟統計數據庫2007年城市年度數據。
2、因子分析的數據結果和分析
2.1 因子分析簡介
(1)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方法是從研究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許多具有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的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數幾個因子去描述許多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即將相關性較強的幾個變量歸在同一類中,每一類變量就成為一個因子。因子分析方法把多個變量(指標)化為少數幾個綜合變量(指標),而這幾個綜合變量可以反映原來多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且使用這種方法得出的結果更具客觀性,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賦值的主觀性。近年來這種方法備受重視,被廣泛運用于企業的經濟效益分析、績效評估及競爭力研究等領域。因子分析的基本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Xi為指標,Fi為公共因子,εi為Xi的特殊因子,若令
,則(1)式可寫成矩陣形式:X=AF+ε,其中aij為因子載荷, A為因子載荷陣。
(2)基本步驟:
① 為了消除原始數據不同量綱對因子分析的影響,我們首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的公式為:
,其中xij為第i個上市公司的第j個財務指標值;和sj分別是第j個指標的樣本均值和樣本標準差,標準化后的矩陣仍用X表示。
② 估計因子載荷矩陣A。估計因子載荷矩陣的方法有很多,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為主成份法,主成份法估計因子載荷陣的步驟為:第一步,計算樣本相關系數矩陣R;第二步,求R的特征根及相應的單位特征向量,分別記為和,根據累計貢獻率的要求,一般要求超過85%,即,取前m個特征根及相應的特征向量寫出因子載荷陣:
。
③ 對A進行旋轉并解釋因子。為了得到每個公共因子的實際意義,便于對公共因子進行解釋,應對A進行旋轉從而使A的結構簡化,即使載荷矩陣的每一列元素的平方值向0或1兩極分化,從而利于對每個公共因子的實際意義進行解釋。
④ 計算各公共因子的得分。估計因子得分的方法有很多,如加權最小二乘法、回歸法等。我們一般采用Thomson于1939提出的回歸方法。其估計因子得分的公式為:F=ATR-1X,其中A為因子載荷矩陣,R為樣本相關矩陣, X為標準化的后原始數據矩陣。
⑤ 計算各樣本的綜合得分。計算方法為:以提取的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提取公共因子的總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將各公共因子得分加權匯總。
2.2 因子分析結果及分析
應用spss17軟件,首先計算出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大部分相關系數都大于0.5,可見符合因子分析條件。
進一步,計算求得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因子旋轉前方差貢獻率及因子旋轉后方差貢獻率。主因子個數選取2就可,累積方差貢獻率已經達到90.861%,且由共同度大都超過0.9,說明這兩個主因子能很好的解釋特征變量。
計算出旋轉后因子載荷矩陣,按照第一主因子對應特征向量的各分量值大小排序。第一主因子方差貢獻率為56.199%,說明在所有因子中起主導作用,其中年末總人口數、土地面積、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等指標有較大的載荷,且第二產業占GDP比重載荷為負,說明工業是負影響的。這些絕大部分與城市規模、投資消費總量和財政金融總量有關,定義為總量因子。總量因子得分越高,城市規模越大,經濟發展水平越高。
第二主因子方差貢獻率為34.641%,其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占GDP比重、職工平均工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等指標有較大載荷,且第一產業占GDP比重為負載荷,說明農業是負影響的。故第二主因子定義為人均因子,反映城市經濟發展的潛力。
為了便于分析各個城市經濟發展差異所在, 實現全省經濟平穩、均衡、持續高速地向前發展,利用SPSS軟件計算出所有城市的各個因子得分F1、F2,并以各因子方差貢獻率作為加重權數 , 計算各城市的綜合得分,公式如下:
S=8.992/(8.992+5.543)*F1+5.543/(8.992+5.543)*F2
=0.61866*F1+0.38134*F2
排序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總量因子是南京位處第一,這和南京的城市規模大以及作為江蘇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和科研中心的區位優勢是分不開的。人均因子位居前列的是蘇州,無錫,常州,這些城市經濟發展的潛力毋庸置疑。南京的綜合得分最高,可見其省會城市的優勢,且南京近兩年發展迅速,積極引進外資,各外資銀行也紛紛在南京設立分行。緊跟其后的蘇州,無錫,常州都是典型的蘇南城市,說明蘇南城市的發展依然位于江蘇前列,蘇州有發達的新加坡工業園區,還有全國百強縣張家港、昆山發達的制造業,無錫也有日資高新開發區。值得一提的是蘇南城市中的鎮江,位處蘇南卻融不進蘇南的經濟高速發展,比徐州、揚州、南通的發展速度還要緩慢,經濟發展地位十分尷尬。其它蘇北城市與蘇南城市經濟發展差距明顯,這樣的發展態勢不利于江蘇整個省經濟的平衡發展。
3、啟示和政策建議
通過上面因子分析結果可以明顯看出蘇南蘇北城市經濟發展的差距還是很大,這樣的差距是在經濟長期發展過程中由歷史、人文、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江蘇經濟要繼續快速平穩的發展,需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縮小差距。
3.1打破傳統觀念,樹立創新意識
蘇南地區的城市之所以取得如今的發展成果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是源于自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積極引入外資,成功的孵化出一大批民營企業、私營企業。蘇北地區需要學習這種創新的意識和努力進行管理體制改革的精神,積極主動的去抓住接下來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新的發展機遇,盡快融入長三角經濟高速發展圈,進一步推進市場化的建設,縮小與蘇南地區經濟發展差異。
3.2改善投資環境,發展外向型經濟
投資對于經濟增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蘇南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其良好的投資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在改善投資環境方面,可以借鑒南京和蘇州的經驗,南京有眾多外資機構和企業投資,蘇州的工業園區更是引進外資的成功典范。蘇北的城市投資環境與蘇南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由政府積極主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文環境,為公共服務提供良好條件,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從而吸引更多高質量外資來投資,提高投資回報率,從宏觀政策上達到引導外資向蘇北有條件的城市合理轉移的目的。此外,蘇北地區可以和蘇南地區結成對子,蘇南地區利用自身優勢,來幫助蘇北地區發展,于此對應的蘇北地區應結合到本身區位及資源環境等特點,制定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
3.3 提高城市化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蘇北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相對于蘇南地區還處于較低的水平,主要表現在鐵路等交通建設不夠完善,中心城市優勢不明顯,經濟網絡沒能有效建立。在響應黨中央和國家號召,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收入,為農業發展服務,處理好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同時做好農村城鎮化規劃,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這對于農村人口居多的蘇北地區很重要。具體可以做到,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蘇北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穩定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切實維護農民的權益。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品種,充分發揮蘇北地區的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加大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積極發展農產品的現代流通方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起來,推進蘇北農業產業化經營。應對進口農產品的沖擊,擴大蘇北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創造有利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3.4 優化產業結構,鼓勵中小企業發展
第三產業的發展現如今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蘇北地區還存在產品科技含量相對較低,支柱產業不夠突出等產業結構方面的問題。因此政府要根據蘇北地區地理位置,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振興當地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積極鼓勵中小企業的創建和發展,實施優惠政策,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政府要鼓勵中小企業做大做強,鼓勵企業加大投入,技術創新,鼓勵企業集聚擴張,甚至上市融資。中小企業的發展能促進就業,也帶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
3.5 發展教育,吸引人才
教育相對落后,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也是造成蘇南蘇北地區經濟發展產生差距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蘇北地區應當重視發展教育,改善當地辦學條件、引入優良師資、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加大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能源利用、城市規劃、城市建設、信息技術、金融保險等人才的培養力度并為他們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有利環境。政府要優先保證對人才發展的投入,確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衛生投入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建立人才發展基金或專項資金,直接用于人才開發,并納入財政預算,建立人才投入逐年增長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建立人才發展基金。在重大建設和科研項目經費中,應安排部分經費直接用于人才開發。適當調整財政稅收政策,提高企業職工培訓經費的提取比例。通過稅收、貼息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用人單位、個人投資人才資源開發。
參考文獻:
[1]張堯庭. 多元統計分析引論. 科學出版社1997
[2]張文璋. 實用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 SPSS 應用. 當代中國出版社2000
[3]劉馨,王虹. 利用因子分析法評價四川省各城市綜合經濟實力. 經濟制改革2002.4
[4]廖為鯤,蔡國梁,涂文桃.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經濟發展評價. 統計與決策 2005年12月
[5]郭科,潘峻峰,王蘭圖. 因子分析在我國東西部發展差異分析中的應用. 數理統計與管理2006.9(5)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