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融資租賃的風險問題已經影響到融資租賃行業的健康發展,在融資租賃內在特點和其外部運行環境的共同作用下,融資租賃主要存在信用風險、技術風險、金融風險、政策風險、政治風險和自然災害風險等,防范和控制融資租賃風險,應建立包括風險規避、風險預警預測、風險鎖定和風險化解與轉移在內的風險控制機制。
關鍵詞:融資租賃;風險;風險控制
融資租賃是指出租人按照簽訂的租賃合同或協議,購置承租人需要的資產并將其租賃給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則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賃期間內,該資產的所有權屬于出租人,承租人獲得該資產的使用權。它是一種將融資和融物合為一體,以商品資本的形式滿足貨幣資本需求的信用方式。
我國融資租賃發展歷史不長,在較長時間內沒有專門的融資租賃立法,使得租賃業發展缺乏有效的規范約束,另一方面也使得有關糾紛遲遲得不到解決,在實踐中,融資租賃的風險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融資租賃行業的健康發展。
一、融資租賃風險的產生機制
融資租賃作為一項金融業務,其風險的產生是其內在特點和其外部運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1.融資租賃的內在特點
首先,融資租賃業務是一種信用活動。在融資租賃業務中,出租人將資金融通給承租人,兩者之間存在信用關系。這種以償還本息為條件的資金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最終能否實現資金的歸流和兩權的統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承租人對租賃物的使用效率和經營管理的效益以及承租人的財務狀況。在租賃期間, 如果租賃物因不可抗力等不能歸責于雙方當事人的事由而致毀損、滅失,或者如果承租人因經營管理不當、資不抵債,被迫停產、關閉、破產,都將形成承租人償付能力的不確定性,導致出租人租金回收風險的產生。
其次,融資租賃業是一種以商品銷售為條件的金融服務,在業務中往往還存在與商品銷售、流通以及使用有關的風險。一方面,融資租賃具有租賃物購置中的選擇權、保管維修義務與購買義務分離的特征。如果承租人選擇權行使不當,或未盡保管維修義務,則會直接影響租賃物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在購置租賃物時,如果供貨商未能及時交貨,或者租賃物本身存在瑕疵,運輸、裝卸發生障礙等,都會使得融資租賃業務不能按預定的目標與計劃運行。
第三,融資租賃依然擁有租賃的特點,在融資租賃合同履行完畢之前,出租人擁有租賃物的所有權,這對于以償付為條件的金融活動而言,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當承租人出現償付違約情況時,出租人可以很自然地將租賃物收回。但由于租賃物一般是由承租人選定的專用設備,從而使出租人控制不確定性的能力實際上十分有限。
2.融資租賃的外部運行環境
由于我國融資租賃業務發展比較晚,與融資租賃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還不完善。目前,國內和融資租賃業務有關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民用航空法》、《招投標法》、《民法通則》、《海關法》、《房地產法》、《稅法》、《會計法》等,相關的法規和政策規定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對外合作部頒布的《外商投資租賃公司審批管理暫行辦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審理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等。以上法律法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融資租賃業無法可依的局面,但是一些法律法規之間存在相互沖突,一些法律對融資性租賃業務的開展有著阻礙作用。專門的《融資租賃法》遲遲不能頒布,致使租賃合同當事人沒有統一的行為規范,租賃合同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出租人的權利經常受到侵害,在追討租金等保護自己權益的過程中十分被動。
二、融資租賃風險的類型
融資租賃的風險是指融資業務全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給各方當事人帶來損失的可能,可以分成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
(一)內部風險
1.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融資租賃的各方當事人各自所承擔的對他方的責任不能全部或部分按時履行的風險,又叫違約風險。出租方的信用風險主要表現在:承租方不能按時、按量交納租金;承租方在租賃期間對租賃標的物不能正常維修和保養;承租方不能按時、按質、按量返還標的物。承租方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因出租人資金不足而未能按買賣合同條款如期付款造成供貨商拒絕或推遲交貨,所交貨物本身存在瑕疵,或者未提供合同規定的技術服務,使承租人蒙受損失。
2.技術風險
技術風險主要來源于設備的無形損耗,是由于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而產生的。融資租賃業務的優點之一是先于其他企業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技術的先進與否、先進的技術是否成熟、成熟的技術是否在法律上侵犯他人權益等因素,都是產生技術風險的主要原因。如果承租人選用的技術和設備跟不上科技的發展,發生嚴重的無形損耗,會影響其經濟效益和償付租金的能力。盡管這種技術落后的風險由承租人承擔,但也可能間接地影響到出租人回收租金。
(二)外部風險
1.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主要來自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融資租賃合同的租金一般是固定不變,如果出租方的負債利率上升,資金成本增加,其融資業務的收益就相應下降,從而出現損失。匯率風險是指與外匯收付有關的融資租賃業務,由于相關匯率的變動,使出租方外匯資金償付成本提高,或者承租人以外匯支付的租金、償付成本提高致其無力付款而形成的風險。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由于匯率的劇烈波動而使一部分融資租賃公司遭受了巨大損失。
2.政策風險
政策風險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和融資租賃業相關的政策影響而產生的風險。比如2004年和2005年,國家進行宏觀調控,銀行收縮信貸,租賃公司的規模也隨之收縮。另外,稅務風險是最主要的政策風險之一,以節稅為主要目的之一的融資租賃業務中,納稅條款和稅率的調整對出租人有很大影響。出租人核定收取的租金是在考慮了納稅上給予優惠待遇后確定的,如果在租賃期間稅率發生了變動,出租人就會遭受損失。同時,稅率調整還會影響到承租人的經營效益和財務狀況,致使租金支付能力下降。另外,在國際融資租賃業務中,如果兩國之間沒有簽訂避免雙重征稅的協定,或未提供稅收饒讓的優惠政策,還會出現雙重征稅的風險。
3.政治風險
政治風險是由于政局的突變或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突然調整等直接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從而給租賃各方帶來的風險。在出口租賃業務中,政治風險主要是承租人所在國發生重大政治事件如罷工、政變和戰爭,致使政局動蕩或法律、政策和制度的變化,而給出租人造成損失的可能性。由于我國出口規模不大,一般還不是影響出租人的主要風險。在進口租賃業務中,政治風險主要是來自國內政策的多變性,這將是導致承租人經營好壞或能否按期支付租金的重要因素。
4.自然災害風險
自然災害風險是指由于風、水、火、地震和冰雹等自然災害給租賃物的運輸、安裝、使用以及承租人的生產經營造成不利影響,使得承租方無力按時償付租金,而出租方由于無法及時收到租金也可能陷入財務困境。
三、融資租賃風險的防范和控制
融資租賃活動中各種風險并存,這要求融資租賃的各方當事人善于分析風險的成因和規律性,從誘發風險的內外兩方面因素考慮,建立起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以防范和控制融資租賃風險的產生。這樣的風險控制機制是一個系統的體系,主要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風險規避。融資租賃業務中的有些風險是可以避免的,如采取用本幣結算租金的方法、使用遠期匯率或匯率調期的方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匯率風險。對于一些可以預見并可以防范的風險,要納入企業管理體系和業務流程。企業操作人員要嚴格按照業務操作流程執行。融資租賃大亨卡特彼勒成功經驗就是建立了6 西格馬管理體系,工作人員要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操作,不得越雷池半步。
2.風險預測預警
融資租賃的各方應在租賃期間應認真預測內部和外部的各種風險,如果把風險提前預測到,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預測的基礎上要立預警機制,對于預測到的風險要及時通報有關部門,采取預防措施。同時也為止損制定基本標準,以便將損失控制在最低。
3.風險鎖定
風險鎖定是一種止損措施。融資租賃業務中的風險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風險越高,利潤有可能越大。但如果風險帶來的損失很可能超過收益,就沒有必要再冒這個風險了。即使是不可控的風險也要把損失鎖定在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否則企業無法生存。比如按租賃的債權質量把風險劃分為5級: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在每個級別都要有限定的時間和有效的處理手段,例如財產保全、強制公證執行、申請承租人破產等,層層把關以免損失進一步擴大。
4.風險化解和轉移
出租人控制風險的能力是有限的,可以依靠社會力量,把他們的優勢整合到風險控制體系中。比如財產保險、信用擔保、信用保險和應收賬款保理。他們可以把企業風險分解為社會風險,讓社會力量為企業承擔風險。有的風險是暫時的,如果處理得當,不僅可以避免風險,還可以從中收益,而處理不好則會擴大風險帶來的損失。比如有些承租企業信用比較好,但因某種原因遇到暫時的困難,如果市場還在,現金流還在,通過緩收租金、提供租賃項下流動資金貸款等方式幫助承租企業度過難關,也保護了出租方的租賃債權。
參考文獻:
[1]肖翔.企業融資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蘇迪爾·阿曼波著,李志明等譯.國際租賃完全指南[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 Robert Bloom, William J Cenker.Comparing Accounting and Taxation for Leases[J],The CPA Journal.New York:Apr 2009.Vol.79,Iss.4
本文系2009年度上海市黨校系統課題《融資租賃在我國企業中的運用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市建設交通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