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業求助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科目過程中遇到困難而向他人尋求幫助以解決問題的行為活動。歷史學業求助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工具性學業求助、執行性學業求助和回避性學業求助。工具性求助指學生向幫助者詢問與解決問題有關的一些信息,期望利用這些信息達到自己解決問題的目的;執行性求助指學生不經努力就直接向老師或同學詢問正確的答案或要求幫助者代替自己完成任務;回避性求助指學生雖然需要幫助卻不主動求助。
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學生是積極地尋求幫助,或是消極地尋求幫助,或是不尋求幫助,對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學業求助行為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策略,運用得當,它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運用不當或不會運用,它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停滯不前或下降。研究學生歷史學業求助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正確運用學業求助行為,對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成績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以整群抽樣的方式對南寧外國語學校初中三年級4個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總人數為224人,男生109人,女生115人,漢族107人,壯族103人,其他民族14人,年齡為14~16歲之間。
2.研究工具
采用國內學者李曉東編制的《學業求助量表》修訂而成的《歷史學業求助量表》,包括工具性求助、執行性求助、回避性求助三個分量表。量表采用5點記分方法,總量表的α系數為0.72。由研究者擔任主試,以統一指導語指示被試填答問卷,當場收回。本研究發放問卷224份,收回224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224份,有效率100%。
3.數據分析方法
使用SPSS16.0 for windows進行數據錄入、管理、分析。主要進行單因素、對因素方差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男女生歷史學業求助特點
以性別為自變量,以學業求助行為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表1。表1顯示,在歷史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初中三年級女生使用工具性求助優于男生,在執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兩維度上的得分少于男生,但均未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注:p<0.05,p<0.01,p<0.001,下同。

2.不同民族學生歷史學業求助特點
方差分析結果指出,無論是漢族學生,或是壯族、其他民族學生,他們的歷史學習求助行為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具體見表2。

3.不同歷史學業成績學生學業求助特點
學生的歷史學業成績使用前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優、良、中等和及格進行等級劃分,方差分析和事后檢驗結果如表3顯示。在工具性求助維度,優等成績學生強于良好成績學生,良好成績學生強于中等成績學生,中等成績學生強于及格成績學生,優等、良好成績學生與中等、及格成績學生的比較在統計學的0.001水平上差異顯著。在執行性求助維度,優等成績學生與良好、中等、及格成績學生,良好成績學生與中等、及格成績學生之間差異顯著,其顯著性水平為0.001。在回避性求助維度,優等、良好成績學生與中等、及格成績學生相比,差異的顯著性在0.001水平上。

三、討論
1.關于不同性別、不同民族學生歷史學業求助特點
對不同性別、不同民族初中三年級學生的歷史學業求助特點進行分析發現,性別不同和民族不同,其學業求助特點并不存在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性別的不同和民族的不同,并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求助行為。這和國內學者李曉東等人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一般情況下,人都喜歡常做那些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而不愿意做讓自己感到心酸、痛苦的事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求助時,如果老師、同學等給他們的是熱情、真誠的幫助和鼓勵,那他們就會保持和發揚求助的行為;如果他們受到的是冷遇,或是挖苦諷刺,他們在以后遇到困難時,就會減少或杜絕求助行為的發生,從而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從研究結果來看,南寧外國語學校的教師和同學們并不因為求助同學的性別和民族關系而對他們另眼看待,老師和同學們對求助同學的提問是公正、誠心對待的。另一方面,也說明廣西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已達到較大的一致,男尊女卑的思想在老師和同學們中已不復存在。
2.歷史學習成績差異學生的學業求助特點
本次研究表明,歷史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其學習求助行為有顯著的差異。概括地說,就是成績越好的學生其工具性求助行為越高,執行性求助行為和回避性求助行為則越少;成績越差的學生其工具性求助行為越少,執行性求助行為和回避性求助行為越多。一般,成績優良的學生更愿意向老師求助,他們的問題難度要大些,老師們在解答優生的問題時也更耐心些,同時也帶有更多的贊賞和鼓勵,而優生們也更希望從幫助者(老師、同學等人)那里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現成的答案,他們所希望的是得到啟發,然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成績差些的學生,由于基礎差及解決問題的習慣不同,在幫助者啟發、誘導下,多數情況下也仍未能解決問題,最后干脆要求幫助者直接給出答案,而幫助者往往也是在解析多遍后,若求助者仍無法理解解題方法時,也傾向于直接給求助者現成答案。如此既省心又省事。另外,成績不是特別理想的學生,考慮到自己的自尊心會受損,在一些情況下也會回避求助。所以,在歷史學業求助上,優等生更傾向于工具性求助,學困生則傾向于執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
四、結論與應對策略
針對初三學生學業求助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采取什么策略加以應對呢?
首先,教師要端正教學態度,學習新課改精神,牢固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積極幫助學生,做到有問必答。答必耐心、徹底。在教學中,學生有疑惑是必然的,老師要解答學生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教師多數是在課外時間解答學生的問題,課外時間本應該是老師的休息時間,被他人占用,的確讓人心中不悅,更何況有些學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均較差,老師就更費心、費神。有些老師對待學生的提問會因此產生抵觸情緒,表現在外則是缺乏耐心,這必然會打擊學生求助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做的。第一是端正態度,培養愛心,耐心對待學生的問題。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題。如此,學生才會敢問、好問。
其次,努力打造一個團結向上、和諧共處、共同進步的班級,為學生的互幫互助創造優良的環境。共同的追求目標是學生團結在一起的強大凝聚力。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互幫互助的潤滑劑。因此,打造團結向上、和諧共處、共同進步的班級非常重要,是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學生幫助學生在某些時候更勝于老師幫助學生,它更能保護學生本人的自尊。
第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求助意識。在一些學生的心中。認為學業求助是一種不光彩的事,是學習無能的表現。在視中年齡階段,正是學生獨立意識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他們凡事總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而完成不了則會回避,對于他人的幫助感到厭煩,更不愿意主動去尋求幫助。因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學業求助的意義,樹立正確的求助意識,做到勤學好問,以提高學業成績。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