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代化的三個層次
劉中平在《河北教育》上撰文認為,什么是教育現代化,很多人并沒有真正理解。就一所學校而言,教育現代化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辦學條件的現代化,這個比較簡單,只要有了足夠的錢,所有學校都可以辦到。第二層次是管理現代化,就是學校的管理制度、管理辦法、管理措施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學校發展要求。符合學校師生實際情況。這是中間層次,目前比較知名的學校正處在這個層次。第三個層次是人的現代化,包括人的觀念、思想、行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意味著人的素質、思想境界以及理性化程度的提高,意味著現代人個性世界的開放化和合理化,作為以培養人為根本目的的教育,在人的現代化過程中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人的現代化是教育發展的目的,這是最高層次的現代化。也是很難實現的現代化。
教改思維方式需要改變
熊丙奇在《南方周末》上撰文認為,現有的教改思維方式尚有一些不足,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改變思維方式,以使教改真正徹底走向成功。
對于已經達成共識的教改目標,如果缺乏明確的實施方案,而以“逐步”和“探索”模糊處理,必然出現以下問題:其一,缺乏系統性,內在邏輯不嚴格,一看某些描述,不用去觀察未來的實踐效果,就可推論另一些表述難以實現。其二,重于對目標的暢想、方向的勾畫,而輕于對改革保障措施、問責機制的構建。如果改革能明確具體的行動步驟、完成目標的時間節點,那么,必須有相應的落實機構以及對于落實不力的問責機制。十幾年前的教改已要求落實高校的辦學自主權,若干年后,又寫進了高等教育法,但到現在,高校仍無辦學自主權,原因何在?就是沒有對于政府部門干涉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問責機制,我國教育投入至今沒有達到GDP的4%,歸根結底,也因沒有問責機制。其三,對怎樣啟動改革,破除改革中的阻力,考慮不夠周全。這實際造成規劃行動的某些脫節。從我國過去成立的五個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改革實效看,由于改革試驗區沒有充分的改革權,改革的成效并不理想。除此之外,從改革的推進看。還有必要通過立法掃除改革“突破”可能面對的問題,如果立法滯后,很有可能制約改革。
學校科學發展需要“頂級設計”
紀大海在《教育科學論壇》上撰文認為,“頂層設計”最初為引進的工程概念,含義為:從最高端向最低端、從一般到特殊展開系統推進的設計方法。頂層設計方法實質上是將系統理念貫穿于該系統內的各子系統之中,每個子系統同樣需要提煉理念并向下一級系統延伸,直到闡明系統的基本要素為止。
學校進行頂層設計的關鍵在于核心理念的提煉。學校核心理念不宜多頭表述,可將“教育思想”、“辦學理念”、“學校精神”、“校訓”等歸并合一為核心理念。核心理念即校訓,核心理念即教育思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既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又是學校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旗幟。倘若堅持分開表述,那也必須保持這些表述與核心理念內在統一。
核心理念提煉應當遵循這樣的基本原理:一是簡明原則。文字精練明了,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切忌冗長雜糅、深奧難懂。二是普適原則。即理念既適合國家教育方針,又普遍適應于學校的各個方面。并能在學校實踐中有效落實。三是蘊藉原則。即內涵豐富、蘊意深刻,從中可以分解出眾多內容。四是兼容原則。即理念既可兼容優秀傳統又可彰顯時代精神,既可表現民族特質又可接納世界文明。
信息技術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教育
杜子德在《中國青年報》上撰文認為,從2001年到現在,他所在的中國計算機學會的專家和北京高校的大學生,每年都到山西省呂梁市的農村實施教育扶貧項目,主要任務是培訓那里的中小學教師。通過9年的教育扶貧,他們發現,計算機及其他電化教學設備并不能改變那里落后的教育面貌。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所缺乏的不是計算機等電化教學設備,最欠缺的是具備基本素質的教師,是學校、教師對教育本質的理解,是基本的教育方法,是政府對教師能力提升以及實際生活方面的關懷。
就教育而言。最重要的還不是那些工具的使用,而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觀察客觀世界、培養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學習數學和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具有信心等等。上述幾點是真正改變和“鍛煉”人的,是教育的本質內容,是比信息技術重要而且更為基本的東西。客觀地說,如果教師能勝任上述教學的要求,就是一個非常合格甚至優秀的教師,盡管他可能還不懂計算機。
如果校長、教師不能把握教育的本質,即便學校擁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也培養不出合格的學生來。教育主管部門如果不從根本上理解教育的本質,端正辦學方向,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保障教育經費、提高教師的待遇、提高教師能力、建立教師準入制度和考核制度,而只是頭腦發熱,搞一些短期的“教育工程”恐怕是達不到目標的。農村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是能夠勝任教育管理和在第一線實施教育任務的校長與教師,而不是設備和工具。
(責編 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