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課型單元教學”模式是湖北大學黎世法教授所創用的。他根據中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六個主要環節,即“課前自學—專心聽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分別提出了相對應的六種課型:自學課—啟發課—復習課—練習課—改錯課—小結課?!傲n型單元教學”為學生創設了輕松的學習氛圍,在教師的尊重、理解、關心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忱,在減輕過重課業負擔的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還營造了一種輕松、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筆者根據對“六課型單元教學”模式理論的認識,結合學生實際,在思想品德課堂中進行探究,以湘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級全冊第二單元《關愛自然關愛人類》為例,談談對“六課型單元教學法”的實踐應用。
一、精心設計學案,輔導學生主動自學
《關愛自然關愛人類》這一單元有三小節教材內容:第一節是《共同的問題,共同的選擇》,第二節是《我國的環境壓力》,第三節是《走科學發展之路》。單元課標要求是:了解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狀況,了解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的政策,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因此,第一節課,根據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確定學生需要學習哪些內容,達到什么程度,為學生設計自學提綱,讓其思考:(1)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2)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模式;(3)可持續發展;(4)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5)我國環境壓力的成因;(6)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7)人口過多過快增長造成的影響;(8)我國自然資源的優勢、劣勢;(9)我國環境污染的主要表現;(10)我國必須堅持的發展戰略;(11)科學發展觀的含義及各要素;(12)我國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方針、政策;(13)我國實施計劃生育的政治地位、目的;(14)生態文明的內涵;(15)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涵;(16)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內涵。
第一步,布置自學參考提綱;第二步,教師適當對全體學生做指導性談話,開通思路;第三步,學生獨立自學或與周圍的同學合作討論;第四步,教師巡視輔導,了解學情,把握指導重點,及時找準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或非共性問題。本節課力求學生通過自學基本識記本單元的基本教學內容。安排這節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二、確定重點和難點,啟發學生設疑質疑
第二節課,首先,教師指出本單元的重難點所在,并根據上節課掌握的反饋信息,讓學生提出在上節課自學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問題。簡單的問題,可直接讓其他學生幫忙解答,既體現了合作精神、融洽了同學關系,還讓釋疑者找到了自信的支點;難度比較大的問題(例如“人口資源就是人力資源嗎?”“撒哈拉從森林變成沙漠給你什么啟示?”等),則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只給學生指出解決問題的適當條件或途徑(如提示學生要把觀點與教材、問題與對策結合起來思考等),不包辦代替解決。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錯進行,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多邊交流,相互啟發,還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三、布置復習提綱,指導學生復習鞏固
第三節課,根據單元內容,引導學生整理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結構圖:

通過參與構建知識體系結構圖,讓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有效的聯系,加深印象,為從“認知”層面上升至“情感”“行為”做好鋪墊。教師還要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實踐探究題,如:“你身邊存在有哪些不符合生態文明觀的現象?”“你可以為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做些什么?”“調查本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并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薄霸O計幾條保護環境或珍惜資源的公益標語。”……讓學生學習運用所學知識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實踐,以達到鞏固新知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準備適當習題,要求學生獨立練測
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解題能力是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在第四節課里,教師需準備一套習題,包括本地區中考的四類題型(選擇題、簡答題、判斷分析題’、實踐探究題),要做到選材有針對性,題量適中。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為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還要準備一些深化提高題,例如,閱讀課本P28“讀讀議議:寂靜的春天”,思考該篇文章給我們什么啟示。讓學生根據實際任意選擇習題進行練測。在學生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巡回指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優發展”。
五、利用反饋信息,協助學生糾錯
第五節課,主要是在教師有重點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我批改、互相批改、集體批改等方式,發現錯誤,并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糾正錯誤。投有錯誤的,也要總結經驗,爭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針對部分難題,如“人多力量大?”“人越少越好?”等,可請個別學生嘗試講解,而后教師對該題做出正確的分析講解并歸納結論,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分析能力和作業水平。
發現并糾正錯題,能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用積極的態度對待錯誤。假如缺乏理想的解決辦法,錯誤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而且會重復發生。如:“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之分,“我國是資源大國還是資源小國?”等問題,都是學生常出錯的,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對待錯誤一定要“重視”“嚴辦”,每個學生必備一本“糾錯本”,以便日后復習所用。
六、概括單元知識,引導學生理解升華
通過前面五節課的學習,本單元知識在學生的印象中已由陌生變為熟悉。由深奧轉為淺顯,但此時學生的知識還是膚淺的,必須通過小結課將所學知識進一步系統化、概括化,發展的技能進一步綜合化、熟練化。教師要引導學生再現知識點,明確本單元知識是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變化—環境問題的出現—環境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選擇—我國環境的現狀—針對環保的國策—怎樣保護環境”為線索的,通過整理概括,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讓學生將有關重點知識記錄到小筆記本中,加深印象。
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要求,必須注重對學生學習新知識后形成的態度、能力、價值觀和逐步形成的行為習慣的考查。教師還需設計一些指導行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羊該怎么養:a.盡可能地少養;b.適當增加牲畜頭數,但盡量與牧場的承載力相適應;c.盲目地增加自家牲畜頭數……”“郵局發行了一種有獎新年賀卡,你會買來送給親朋好友嗎?”通過這種途徑,讓學生從單元學習認知中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實驗證明,“六課型單元教學”模式能夠大幅度提高教學成績,而且有利于培養優等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成為富有個性、有思想、有主見的個體。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