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是《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學作文教學的一項基本要求。然而,如今很多中學生缺乏通過作文真實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意愿。那么如何解開這一癥結,正確引導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實現個人思想感情的真實表達呢?筆者有如下淺見。
一、讓學生明確思想感情的真實表達是作文的正途
確立正確的作文觀,是作文教學的第一要務;讓學生養成據實觀察、獨立思考、援筆直書的寫作習慣也是進入寫作之門的重要一環;在作文評價上應鼓勵學生寫實況,述真情,講真話。教師要旗幟鮮明地告訴學生,我們拿來與讀者交流的應該是自己的真實感受、真切感情、真實思想,那種用空話、套話、廢話來充塞作文,以虛情、假情、泛情去與別人交流,既是對自己個性品格的丟棄,也是對別人缺乏誠意的表現。教師還要坦誠地告訴學生,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論是對事物的看法還是對情感認知與表露等,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但要求自己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追求真善美,唾棄假惡丑,永遠是人生的主旋律。人的成長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所以青少年在成長的道路上出現某些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是不足為怪的,有些真實的東西包括不太“正確”的思想感情在作文中有所反映也屬正常。這樣,學生才會真實思想,誠實寫作,也才會打下堅實的作文根基。
二、教師正確的指導、中肯的評價是作文真實表達的有力支撐
筆者曾做過多次調研,發現在作文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學生對“你對作文指導有什么要求和建議”的提問所作的回答,對我們進行作文指導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生的要求和建議集中在下列三個方面。
1.教師精心命題,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寫作欲望。作文命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感受,搭準他們的思想脈搏;命題應力求新穎,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讓他愿寫、樂寫。比如這樣一個命題:
在紐約,一只用鱷魚皮制成的女式提包,按尺寸大小,售價1500美元到2000美元,因此,很多人將鱷魚皮看成是一種財富的象征,很多人都需要鱷魚皮。巴塞蒂斯皮特先生花了幾年的時間調查:“誰最需要鱷魚皮?”請你想想看,結論是什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財富?
此命題新奇,引發了學生濃厚的探索興趣,學生普遍喜歡寫。如果僅僅以要求以“財富”為題叫學生去寫,他們就會感到索然無味
命題真誠實在,貼近心靈,能引導學生關心現實、關注時代,關注自身的發展。命題語言也盡可能風趣幽默,如“我的草樣年華”、“九門(9門功課)提督”“漫說超女”等。
2.教師指導要給學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間。學生們要求老師“指導時多一些點撥,少一些老師自己的見解,這樣可以使我們打開思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寫,不致于在狹小的框框里打轉。”“對于作文題目。老師不應講透講白,應該留給學生自己思考想象的余地。”在學生作文前,教師可先設法給學生各種各樣的語言點撥和素材提示,如看圖畫,引格言,聽音樂,看戲劇,激發討論等等,以喚起學生作文的濃厚興趣。
3.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和情感體驗。學生的生活經歷并不是白紙一張。教師的作文指導應該喚起學生對自己某種生活的回憶。激起相應的情感體驗,進而產生不吐不快的寫作沖動。
4.適當淡化寫作技巧的指導。過多地強調寫作技巧的提高,學生反而對寫作文易產生厭惡的情緒。在作文指導中,教師應力戒空話、套話、假話,作一點切實、精要的點撥。
三、學生真誠地參與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是作文真實表達的內在依據
1.融入學校生活。要教會學生主動而真正地參與學校生活,積累切近的寫作材料。學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每一門課程都是一次全新經驗和感受,每一次實驗都會獲得一種探究的喜悅。每一項活動的開展,都提供了最好的投入生活的契機。對不同的教師學生會有不同的認知。不同的感情。同學之間,關系不一樣,觀察視角也不一樣。要引導學生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心”去感受,真正地參與學校生活,學生獲得的就不僅是一堂課的知識,一次實驗的結果,而是一份生活的感受,一次生命的體驗。
2.感受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意志、性格、情感、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大多是在家庭生活中完成。家庭生活,在整個的學生“人化”的教育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引導學生更多地與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交流,并做一定量的家務,了解必需的日常生活知識。感受身邊的親情,友情,家庭趣事,這也都是寫作最好的素材。在家庭真情氛圍中關注父母,關注親朋,關注自身,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感受力、點燃靈感的火花,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重要源泉。
3.關注社會生活。作文教學應倡導讓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學生生活空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的“精神培養”,靠的是對社會生活的感受理解,靠的是對社會生活廣泛關注。因而要引導學生用審視的眼光關注社會政治、倫理、審美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長中的學生對社會人生已有了一定的判斷評價能力。我們關注的重點不在于這種判斷評價正確與否,而在于引導他們關注事物、形成認識的過程:要引導學生用思辨的態度看待社會上的人和事,學會分析、探討社會現實,選擇自己的立場,形成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開拓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
四、隨筆寫作是真實表達最佳載體
筆者認為,高中生作文真實表達的訓練不妨從周記入手,以隨筆為主。對教師而言,周記是每周批閱一次,對學生而言,是每周有感而發,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既可以是片段,亦可以是完整之文。每周至少一篇。隨筆則不拘形式,不限文體,筆觸所至,貼近生活,言之有物;確立一個主題,融入自己的思索,可敘事,可抒情,可議論;依據體驗,力求真實的表達。總之,給學生較大的表達的空間,先把學生從苦惱、被動的命題寫作中釋放出來,逐步走上“情動而辭發”的良性寫作之路,這是一種跳出誤區的返璞歸真。
隨筆不像命題作文,要在規定時間里寫作,它可以選擇適當的時空,使學生獲得了主動寫作的最佳時機和盎然的意趣,更覓得一份忠實于自己的真誠感悟。
隨筆源于對生活真實的感悟,面對的是生活的海洋,社會的茂林,一涓一滴地積累,一葉一瓣地采擷,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真。積少成多,煉鐵成鋼。
隨筆寫作的日常性也不同于命題作文莊嚴性,其功能在于堅持不懈,習久成藝。隨筆像練功一樣“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有助于良好寫作習慣的養成和熟練寫作能力的提升。命題作文每學期寫七八篇,兩三周動一次筆,這樣的寫作,指導得再好,評講得再神,要想培養習慣與興趣,無異于杯水車薪。與命題作文相比,“隨筆”對寫作水平提高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
常寫隨筆,不僅能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領悟能力、思辨能力,還能培養“老老實實寫作文,踏踏實實做人”的思想品格,使之達到作文與做人的統一。
總之,筆者認為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必須在“真實表達”上下工夫,一切從生活實際出發,寫真話、抒真情,而不是屈從應試的需要,扭曲自己的心靈,這應當是我們作文訓練的正確之路。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