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思維作為最重要的思維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培養目標。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創造性對話,通過與文本、他人、自我心靈等多元對話。達到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可以形成并發展學生獨特的思想個性及語言表達方式,實現個性化教學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一、創造性對話的內涵
文本給讀者留下了許多不確定的空白,給解讀者提供了大量的想象空間,讀者發掘和填充空白的過程也是對文本進行二度創造的過程,這就是創造性對話。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文本的空白點,打開學生思維的空間,釋放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透過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深層去探尋意義,進行創造性的閱讀活動。
二、創造性對話的載體
文學類文本是中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渠道之一。
三、創造性對話的理論依據
1.空白。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里有飛白,繪畫藝術中有留白,西方的接受美學理論有“空白點”的概念,都給人留下無限想象與審美的空間。正因如此,經典名著才具有永久闡釋的可能。由于文本語言的多義性、模糊性、修辭運用等,給讀者留下了許多不確定的空白,閱讀理解過程就是讀者再創作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教學的過程也是一種在教師帶動、指導和幫助下由學生獨立或與他人共同實現,并將課文中的“空白點”加以具體化明確化的創造性思維過程。
2.前理解。所謂前理解,就是在具體的理解開始之前。對要理解的對象有了自己的某種觀點或信息,它主要表現為成見或偏見,前理解包括了理解主體一切精神要素的總和,即生活經驗、價值觀念、情感因素、文化背景等。沒有前理解,任何文學的閱讀都將不可能進行。因此,理解不只是一種復制的過程,而始終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
四、創造性對話的策略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創造性對話?為了有效地進行對話,可以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1.句意補白。作者在創造文本的過程中,在語言表述上通常會采用一些藝術化的處理,如敘述的中斷、省略,敘述的陌生化處理,修辭運用等,來為讀者創造想象的空間,把這些不確定的空白點留待讀者去填補。
如戲劇《日出》中失業的黃省三哀求李石清時有這么一句臺詞:“我太冤了,我非要殺了——”如何準確理解這里的話中話?讓學生說,便可能有以下答案:殺了你;殺了我的孩子……不能說這樣的回答不對,卻與作者之“意”還有距離,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去填補。戲劇講究潛臺詞的使用和鋪墊,使語言耐人尋味。這段臺詞是作者對黃省三性格塑造的一個重點,表現出黃省三內心的激憤,壓抑已久突然進發的激憤。但黃省三這樣老實本分、只知道傻干苦干,不知道溜須拍馬的人必將被腐朽、兇殘的資本家所欺凌。作者傳達一個信息,在那樣一個人吃人的黑暗社會中,黃省三是沒有別的出路的。
教師先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提問,讓學生拋出種種可能的答案。當學生的“前理解”即知識經驗與作者之“意”有差距時,教師要及時提供幫助,給予相關信息,才能使學生透過語表層面較貼切地體會到內蘊的意義,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作者的用意。
2.情節補白。文學可以說是一門非具象的藝術,在創作中為了更充分地表現主題而有意識地留出情節“空白”,求其空靈,使藝術品虛實相映,形神兼備,從而達到“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給人以啟迪和美的享受。但就是這種有意的留白,更能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補充豐滿未表達的那部分空白。
如小說《孔乙己》中,“闊氣”的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在“多乎哉?不多也”的自言自語中發完茴香豆,“一群孩子在笑聲里走散了”,他的故事也暫時中斷。等情節再續上時,孔乙己卻發生了巨大變化,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教學時應充分利用留白選擇好思維發散點進行訓練,啟發想象,發展語言,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這樣設計對話:“請發揮想象補寫出孔乙己是如何變成這樣的?要有具體情節及細節描寫。”學生的想象出乎意料。有的采用逆向構思,想象孔乙已有一次奇遇,地位發生了變化,周圍的人像變色龍一樣討好他。等他落魄后細寫人們的鄙夷、奚落與冷漠,孔乙己受到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摧殘,反映了社會的丑惡。
在教師的引領下大膽想象進行情節續寫,對文章的留白藝術進行充分挖掘,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還充實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提高文學鑒賞水平,還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
3.形象補白。作者通常是借助于一定的人物或事物形象來表達文本主題的,作者所著力塑造或描寫的文本形象的豐滿性有時并不一下子呈現出來,需要讀者借助一定的語言和細節將之豐富。
如《勇氣》一課中美國傘兵第二次回到農家門前時,那個剛剛失去丈夫的法國婦女再次收留了他,作者前后兩次描寫她毫不遲疑地回答:“哦,當然啦!”學生的“前理解”使之產生疑問,在巨大的情感打擊面前,法國婦女還能保持善良與鎮定,此細節有何作用?沒有呼天搶地,沒有怨氣沖天,可見她的冷靜與剛強。她不愛孩子不愛丈夫?不是!這是超乎尋常的大愛,深刻表現她的尊嚴與堅毅。這里并無心理描寫,可讓學生用四字詞來描繪人物此時的心情,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內心強烈的心理活動補白,學生才能深入理解人物感情遭受沉重打擊卻又鎮定自若的表現,增強了對這個人物形象與主題的理解。經常進行這樣的想象補白,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4.意境補白。在詩歌等文學作品中,作者借助一定的意象,營造了虛實結合、引發讀者無限想象的審美空間。而意境的生成是虛實相生的結果,“虛”由實觸發,要靠聯想、想象來補充。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的方式來對意境的空白進行填補,體會到文本背后的意義。可采用語境還原法,讓學生根據一定的生活經驗來還原文本中的意象,使之具有可感性。
如學生對王維的《山居秋暝》中間兩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進行這樣的意境補白:
皎潔的月光穿過松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好像連自己的心也被洗凈了一樣。白練似的泉水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如優美的曲子在耳邊回響。竹林中傳來輕聲笑語,原來是少女們剛從水邊浣衣歸來。水中蓮葉在搖動,原來是漁夫駕著小船順流而下,到月色下捕魚去了……
這是一幅多美的“雨后山村晚景圖”啊,經過想象還原之后,同學們對本詩的意境感受更深了。
5.主題補白。文本往往蘊含著作者深刻、豐富、復雜甚至矛盾的思想感情,是單一的、又是多義的;是明確的、又是模糊的。主題的空白主要表現為作者在寫作中,將目的和價值預設在文本之中,而不直接言說出來。這種預設是一種先于表達和接受而存在的經驗信息,它“作為隱匿在話語深層的無形力量,既規定了表達者的話語權,也規定了接受者的解釋權”。
如我們來細讀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中筆力千鈞、千古傳誦的名句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描寫洞庭湖水氣蒸騰、廣闊浩大、波濤洶涌之美。“欲濟無舟楫”,詩人面對浩浩湖水,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通過對話推敲,以詩人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體會詩人有更深的情懷,即空有滿腹經綸,卻進身無路……此一重理解委婉含蓄,不落俗套。經過學生不斷地討論與質疑,不斷地對文本主題進行創造性的補白,學生對此詩的理解一重翻一重,越來越透徹。
發展思維是閱讀教學的趨勢,而創造性思維居于閱讀水平的最高層次。教師在閱讀教學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設身處地與作者對話,并用主動的創造性想象消除言語作品中的“未定點”,充實“空白”,連接“空缺”,使言語作品包孕的“意”變得充實和完整,從而不斷增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