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初,我有幸成為參賽選手參加了“廣西中學物理優質課比賽和觀摩活動”。通過這次活動,結合專家談的關于有效教育的理論,反思我們的教學,對如何上好初中物理課,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了粗淺的認識。
一、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解
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認為:從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的內涵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協調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設計適合實際情況的課堂教學形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體會
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適當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改進和優化物理實驗過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和訓練內容,采用能夠激勵學生學習的評價形式等。我在教學實踐中對下面幾點體會較深。
1.設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案時都要從促進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考慮,不能照搬書本和教參書。例如,我在設定《平面鏡成像》的教學目標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課堂教學時間(40分鐘)等因素,就沒有把“凸面鏡和凹面鏡”的知識內容作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而是把重點放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上,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究。課堂上時間相對充裕,而且通過師生合作解決了學生能力水平差異的問題,所以能完整地按照“創設情景一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論證—交流評估”的過程進行實驗探究,學生通過這個過程體驗了自己探究獲得成功的愉悅。實踐證明,課堂教學設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過分強調所謂的全面,常常會得不償失,事倍功半。
2.創設激發興趣的教學情境
教學《平面鏡成像》一課時,課前布置學習提綱讓學生自學,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自學的收獲,再進行新課教學。采用這種教法在我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上比賽課時不允許教師課前跟學生見面,于是我采用了創設隋景引入課題的方法。上課時,我在臉上夸張地貼了一些花花綠綠的紙片走進教室,在學生的笑聲中我故作驚訝狀,試著用手摸,但摸不著。有學生說:“用鏡子照呀!”我拿鏡子一照,“哦!找到了!”“同學們,鏡子為什么能照出像來呢?大家想知道嗎?”就這樣只花一分多鐘的時間,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就把學生引到了平面鏡成像原理的主題上。有的老師通過播放視頻“猴子撈月”引入課題,雖然也很有趣,但花的時間就多了,而且離生活也遠了點??梢?,雖然教無定法,但如果能做到因人因地,依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3.利用突破難點的物理實驗
在教學中常發現有一些物理現象,即使老師反復講解,學生也很難理解。這時如果設計一個物理小實驗,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往往能使學生產生“茅塞頓開”的感覺。例如,在學習《光的折射》時,有的老師為了讓學生理解池水為何“變淺”,讓學生用魚叉叉玻璃水槽里浸沒在水中的塑料魚。其他學生在旁邊觀察,發現叉魚的同學總是叉不到塑料魚。由此。老師再引導學生認識到,叉魚的同學看到的是塑料魚的虛像!這比只講不做的教學效果好多了。
4.采用促進理解的講授方法
初中學生對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的認識和理解,往往受制于他的生活和社會實踐經歷。因此,教師從學生的已有體驗出發,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通俗的比喻進行講授,有助于學生感悟物理概念、原理的真正含義。例如,學生在學習“導體的電阻”時,往往根據公式認為導體的電阻跟電壓成正比,跟電流成反比。我在講解時采用了“水渠對水流的阻礙作用”跟水渠的長度、截面積的大小和水渠砌面的性質有關來進行類比。為了說明事物的屬性只由它本身的性質來決定,還作了這樣的比喻:量筒可以裝多少水(容積)是由量筒本身的形狀大小來決定的,放人多少水并不能改變它容積的大小,但通過放人一定量的水可以算出量筒的容積。同樣道理,導體電阻是由導體的長度、導體的橫截面積和導體的材料決定的,但給導體加上電壓,測出電流可以算出導體的電阻。這樣講解,學生很容易接受。
實踐證明,教師為學生的發展著想,刻苦鉆研,創造性地付出艱辛的勞動。就能讓學生在學習物理時感到愛學、易學、易懂,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