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農村生活艱苦,民風淳樸,農村學生較城市學生明理懂事,沒必要強調愛心、孝心、責任心的教育。這種認識其實偏頗。當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自由思想大肆泛濫,使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扭曲,唯利是圖、不講信用、逃脫責任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種不良風氣也對農村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另外,相對城市來說,農村學生中不僅有相當數量的獨生子女,還有相當數量的留守學生。這些學生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遭受生活的挫折,大都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問題和人格障礙。據筆者對所教班級的調查,在剛入學的初一學生中,有約2,3的學生不懂得或不真正懂得要報效社會、孝敬父母和善待自己,也就是說,不明確自己應承擔什么人生責任。這種狀況對農村學校思想品德教學提出了挑戰。一個人要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基礎是愛心和責任心。農村學校思想品德課要想取得實效,就不能忽略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不懈地加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教育,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將責任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
當代學生的責任意識主要包括:對國家、社會負責的意識;對家庭負責的意識;對自己負責的意識以及對全人類負責的意識。教師要將培養學生責任意識體現在教學目標中,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課程資源以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比如,通過政治理論教育和國情教育,使學生了解、明確社會和時代賦予每個人的神圣使命,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國家、民族的發展歷史,體會歷代為了國家、民族而不懈奮斗的仁人志士的人格、情懷和遠大志向,充分激發學生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意識;通過勵志感恩教育,培養學生倫理責任意識,使學生懂得家庭責任義不容辭,懂得從小就要自立自強,懂得孝敬父母、回報社會;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學生生命是不可重復再生的,關愛生命,鍛煉身體,遠離毒品,強化對生命健康的責任意識;通過環境衛生教育,讓學生去體驗大自然的美和生態環境的局限性,從而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和為人類的生存環境負責的情感,充分認識到每個人都負有保護自然的責任。
二、教師言傳身教,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責任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們在后天的教育和影響下,逐漸產生認識并付諸行動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時刻注意以自己的形象來影響和轉化學生。教師要求學生有責任心,首先自己要做到身體力行,言行一致,勇于承擔責任,而不能臺上一套,臺下一套,一味講大道理。教師只有以自己的行為打動學生,學生才會對他的教誨倍加信服,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才會取得最佳的效果。對獨生子女和留守學生,教師要多關心理解,根據各人的特點,循循善誘。和風化雨,讓責任教育深入學生的心靈。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主意識和獨立精神的缺乏,不利于責任感的生成。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應倡導開放式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師生是平等合作的關系,圍繞著教學目標,自主學習,多向交流,合作探討,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行為,而是共同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既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能培養自主性、獨立性,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比如,可以結合汶川大地震,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樓房垮塌的一瞬間,譚千秋老師為什么不逃命,而是張開雙臂趴在桌上,為救學生而獻出自己的生命?”學生通過討論不僅體會到師德的崇高,也受到了“責任重于泰山”的深刻教育。
三、重視體驗教育,理論與實踐并重
體驗教育是通過親身經歷,學習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轉化為行為習慣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不能靠說教,空講理論,而應多聯系現實生活,利用身邊的人和事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責任行為,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認識自身的內在價值,逐步養成承擔責任的理念。比如,當有的學生紀律性較差,在課堂上頂撞教師時,教師應保持冷靜的頭腦,在明確指出學生的錯誤的同時,幫助他分析錯誤的害處,并指出改正錯誤的方法,而不是大聲呵斥,或馬上通知家長。這樣,能讓學生有深刻的心理體驗。
加強體驗教育要從改革教學內容人手,主要是結合理論教學,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比如在國情教育部分,在講到30年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時,可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進行調查,通過事實對比加深學生的心理體驗,從而意識到自己對推進改革的歷史責任;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請一些成功企業家來校現身說法,講述艱苦創業的經歷以及捐款救災、捐資助學等回報社會的義舉,使學生受到為國家、為人民勇擔責任的教育。此外,也可有針對性地布置一些實踐作業,如要求學生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或者每天負責為家庭做一件事(掃地、喂雞、煮飯、洗碗等,任選一件),并長期堅持,讓他們在做中學,在做中提高責任意識。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