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個人的發展還是從社會的進步看,學好歷史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學生對歷史學習卻普遍缺乏興趣,特別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在此,筆者主要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學生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的原因分析
1.教材編寫不盡如人意。在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內容繁雜,結構松散,語言干癟,難度頗深,只見事件不見人物。實際上“當祖先創造歷史的鮮活形象被人為分割成歷史概念的時候,歷史本身即被窒息了,教育實踐者的主體也被窒息了”。教材枯燥的敘述,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更不要說調動學生的興趣了。
2.教學方法陳舊。造成學生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僵化、陳舊。在現實教學中,一些歷史教師不注意自身素質和教學方法的提高,照本宣科,一味向學生灌輸知識和結論,教師成為了主角,忽視了學生,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形成了“聽與不聽一個樣”的錯誤意識。另外,在教學中,有的教師能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充分挖掘歷史事件的背景、深刻分析其歷史影響,但是淡化事件的經過。這種“重兩頭、輕中間,重結論、輕史實”的做法勢必讓學生感到索然寡味。
3.重理輕文、重主科輕副科思想的影響。自初中到高中,語文、英語和數理化就是學哥的主科,而歷史處在副科的位置上,這或多或少影響了歷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當今社會和學校也普遍重視理科輕視文科,社會上流傳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對家長及學生都有影響。因此,大部分高一學生自高中學習開始,就訂下了將來要學習理科的目標,所以沒有重視歷史學習,只把應付畢業會考作為學習目標。
4.功利主義的影響。在商品經濟大潮下,功利主義日益盛行,表現在學生的學習上也是如此。據對筆者所在學校高一年級900多名學生的調查,有超過70%的學生認為學了歷史知識對以后的工作沒有用處,可以不學。即使在高二、高三的文科班,也有很多學生認為是為高考而學,歷史只是學生通向大學的一塊敲門磚。到社會上(特別是學生家長中)去進行調查,認為歷史不必學的比例會更高。這種功利主義的思想,使學生對歷史的學習缺乏興趣。
二、應對策略
1.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改變目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興趣缺乏問題,筆者認為必須首先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運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2.教師要苦練內功,提高自身素質。目前,歷史教育問題的癥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教師本身的歷史功底限制了教學的深度和力度,是教師的知識視野限制了學生的視野,是教師的歷史素質制約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認識到自我學習和自身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學之余,要涉獵各方面書籍,增長自己的知識量。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另外,歷史教師要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注重歷史教學的語言藝術。歷史事實本來是非常豐富多彩、生動直觀的。生動性是歷史學科最大的特點。但是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注重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的分析,這就使得我們的教科書變得非常枯燥乏味。因此,筆者在平時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歷史教學的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
3.挖掘教材。充實內容。歷史教材雖有諸多不足,但如果教師能深入研究,努力挖掘其中的閃光點,也能使教材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穿插歷史人物的事跡,把英雄人物創造歷史的光輝業績引入課堂,讓原本枯燥的歷史課成為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的故事。同時,還要十分重視挖掘歷史事件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當今時代人們關心的話題與歷史相對照。歷史課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實性。條件允許的話,歷史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也不失為學習歷史的好辦法。城市里的博物館,鄉村的歷史遺跡、遺址等,都是學習歷史知識的好去處。要使學生能感知人類生生不息的思想、行動的軌跡,受到政治的、倫理的、審美的思想教育,從而深化歷史學科的內涵。
4.恰當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應恰當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只要恰當,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可多多益善。因為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逼真地再現歷史事件,這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