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下,古詩詞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使學生進入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非常值得探討。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在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誦讀、默讀、品讀這“三讀法”來感知詩情、品悟詩情、領會詩境。
一、誦讀“感”詩情
古詩詞含義深長,音韻優美,因為它講究對偶、平仄和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要先讓學生進行充分地誦讀,在誦讀中品味詩詞所蘊含的豐富情感。當然,只是簡單的一味地讓學生讀,也不會產生好的效果,教師要指導學生吟誦,使其掌握準確的節奏感,注意停頓,突出重音,注意文意的起承轉合、抑揚頓挫。通過反復吟誦,使學生不僅把枯燥的視覺文字轉為生動的聽覺聲音,領會詩詞的韻律之美,而且還可把枯燥的視覺文字轉化為生動的形象,從而感受詩詞所蘊含的美的情感。正所謂詩本無情,但融入了詩人的境也便有情了。
例如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在教學時,通過反復吟誦,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輕松愉快的節奏,而且通過想象重現出春天美好的景色:雨中青山,天空白鷺,兩岸紅桃,水中鱖魚,江上漁舟。色澤鮮明但又不失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學生似乎看到漁夫辛勤的勞動場面和一片安靜祥和而又生機勃勃的景象。
二、品讀“悟”詩情
“未成曲調先有情”,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情感是古詩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品讀中感悟。然而古詩詞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無不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生活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要使學生準確理解詩歌的內容,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地點。然后通過移情想象,換位思考,使學生與作者進行零距離的情感交流。學生才能直面作者的人生經歷,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吻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首先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安史之亂未定,關內又大饑,作者棄官帶領全家輾轉西行,歷盡險阻,備嘗艱辛,最后抵達成都,在親友幫助下,在西郊浣花溪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但次年的秋天,一陣狂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濕透了室內衣被。然后,我又讓學生了解了作者的身世與志向:杜甫受儒家仁愛思想的影響很大,他從小就立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但由于仕途不順,生計所迫,他更多地體察了民生疾苦。當學生了解到這些內容后,我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想象自己在這些處境中的感受,使學生頭腦中浮現出詩人在茅屋被風卷走時的焦急、無奈以及凄涼處境。由于有作者的遠大志向做后盾。學生對于詩人由自己的遭遇而想到廣大人民的疾苦,而產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善良宏愿就理解并且認同了。
三、默讀“會”詩境
“此時無聲勝有聲”,在學生對古詩進行誦讀、品讀知道詩意和詩情以后,還要引導學生默讀領會詩境。
1.沉吟放撥插弦中——以畫解詩,引導入境。古典詩詞多數都有景物描寫,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找出詩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然后運用想象去體悟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會產生什么樣的氣氛和情調、以及這樣的畫面要表達的是詩人怎樣的一種思想感情,從而把握詩詞的意境。
例如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首先讓學生找出小令中出現的九種景物,然后展開再造想象:這九種單調景物的結合所構成的畫面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借助想象,學生把抽象的文字還原成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畫面,體會到這九種景物巧妙的構成了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畫面,這些景物互相映襯,呈現出荒涼、蕭瑟、冷寂的氛圍,看似簡單的九個意象組合,卻形成了一個絕妙的凄清悲涼的意境,表達了一個天涯游子孤獨哀傷的情感。
2.楓葉荻花秋瑟瑟——給詩配畫,發揮創造。古詩教學中,要及時抓住學生好表現、愛創造的心理,指導學生在默讀時用手中的筆根據詩意作畫,發揮創造。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詩的語言明朗優美,又利用換韻與場景畫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節奏旋律。詩中或二句一轉韻,或四句一轉韻,轉韻時場景必更新:開篇人聲起音陡促,與風狂雪猛畫面配合;繼而音韻輕柔舒緩,隨即出現“春暖花開”的美景;以下又轉沉滯緊澀,出現軍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漸入徐緩,畫面上出現漸行漸遠的馬蹄印跡,使人低回不已。全詩音情配合極佳,當得“有聲畫”的稱譽。因此在教學時,首先通過誦讀讓學生感知了詩情,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悟創造性地畫出塞外苦寒,大雪紛飛的壯美雪景圖。通過這些令人心動的畫面。學生就可以領會詩人的心情:是對行者難舍而生留戀,是為其“長路關山何時盡”而發愁,還是為自己歸期未卜而惆悵?這悠悠不盡之情,其中的意境就不言自明了。
詩詞的語言是凝練的、含蓄的,在教學時。只有讓學生多方位品讀,才能使學生準確把握詩詞中的意象和情感,體會詩詞創造的意境,領略古詩詞的魅力。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