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看不懂題目要求,錯誤領會題意而導致答錯題目的現象屢見不鮮。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推行“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大語文教育觀,推動學生整體素質水平的提高。
首先,要處理好語文教學課內得法和課外閱讀的關系,促進課內得法和課外閱讀的有機結合。要正確處理好課內得法與課外閱讀的關系,就應該看到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教學的基本憑借和主要對象。我們拓展學習,聯系生活。首先必須立足于教材,讓學生直面教材。研讀教材,從教材出發引導學生關注課外學習資源,讓教材成為鏈接課內外、溝通校內外的橋梁。課文是精品,文質兼美,是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審美情趣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并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
其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巧妙設計教學,大力發揮課文的典范作用,善于引導,合理遷移,利用所學知識技能,用足這個“例子”,讓學生在課內得法——得到解決同類型問題的規律和方法,再以此為據選用、設計課外語文素材加以強化訓練,自然形成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就有可能了。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如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貓》一文時,我是這樣處理有關“大貓”的段落的。一是引導學生摘錄出“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一句作為統領全段學習的中心句。二是緊扣“古怪”一詞,讓學生在文中找找劃劃,體會貓的古怪體現在哪些方面,讓學生感知貓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三是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如對于句式“說它……的確是呀……可是”的賞析以及運用。進行這一部分教學時,我逐步從課內練習拓展到課外發揮。如先引導學生根據第2、3自然段的內容用上句式進行說話練習,既鞏固課文內容又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再引導學生聯系課外生活進行想象說話。當學生在感受老舍先生的語言魅力時,就可以體會到他對貓咪深深的喜愛的。
第三,在課內得法的同時,使語文“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要讓學生真正“得益于課外”,我認為必須注重以下幾點:
1.認真開展語文活動。在語文教學中,結合教材中有限的社會生活的同時,引進現實生活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豐富生活見聞。廣開聽說讀寫甚至動手操作的訓練之路,讓學生試讀、試講、試作探究、試作實踐,讓學生帶著課堂上的收獲走向社會,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真正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將語文知識轉換成能力,養成好的習慣,練就終生受益的語文技能,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開展語文活動的方式應不拘一格。如學習了寫景抒情的散文后,可以讓學生觀察、記敘、描寫本地某處或某個季節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用大自然的美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學習了記敘英雄模范、名人傳記后,組織學生收集身邊的先進人物事跡、家鄉名人傳說,為他們樹碑立傳,激發學生進取精神等。課堂上,可以經常性設計“課前三分鐘”活動,讓學生演講、朗誦、報道新聞等;課外可以組織古詩文誦讀、民諺民謠收集、宣傳標語仿寫等。專題性語文活動課如辯論會、演講賽等,還可以按課本中“語文實踐活動”的設計組織進行……通過語文活動,學生漸漸領悟課堂上所學的語文知識,是生活的需要,從而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2.開展廣泛的、富有成效的課外閱讀。在語文學習中,閱讀是吸收的過程,說話和作文是語言運用的過程。要寫好作文,條件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兩條是生活的積累和語言的修養。在閱讀中學生掌握大量詞匯、各種句式的表達方式,寫作就有了基礎。同時,通過閱讀擴充知識,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獲得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能力,才能自如地駕馭生活當中積累的各種素材。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時,教師要堅持五性:
目標要有層次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制訂不同層次的目標;
內容要有廣泛性。鼓勵學生從生活出發,選擇適應時代、貼近生活的各種不同領域的讀物,滿足合理的時尚需求,解決成長中的困惑;
方法要有多樣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好的閱讀方法是提高課外閱讀效率的金鑰匙;
體驗要有獨特性。新課標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評價要有激勵性。新課標認為“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課外閱讀的評價也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著眼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堅持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大語文教學之路,就可以徹底改變學生對語文“厭”“煩”“難”的現狀,重拾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