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學觀核心在于養成學生自主作文的良好習慣,這與新課程關于中學寫作教學提出的養成觀察、積累、思考和多寫多改的良好習慣是一致的。將寫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來對待,語文素養才有可能真正內化于學生自身。那么良好的作文習慣又該如何養成呢?葉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學觀給我們的啟示是:“立人”為本,“立誠”當先,最終達到習慣養成的目的。
一、“立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作文教學自古以來在語文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文以載道”的觀念長期影響著作文教學,強調代圣人言的寫作內容,再加上科舉考試的影響,學生成了圣賢意志的傳聲筒,而并非真正的寫作主體。這種作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帶著極為濃厚的功利色彩。葉圣陶先生看到了封建傳統教育中寫作教學的弊端,提出練習作文是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的觀點。葉圣陶先生強調作文為生活之用,實質上是將我國上千年來的作文教學價值取向作了方向性的轉變。
從根本上看,新課程改革后的作文教學提出尊重學生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寫作教學要讓學生表達自己內心世界和生活世界的作文教學理念。價值取向在葉圣陶先生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不僅關注到作文教學的生活化問題,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了學生作為寫作主體的特點,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讓他們感到作文是生活的一種需要。絕不是生活的負擔與包袱,從而樂于寫,有內容寫,并且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開發學生的發展潛能,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寫作習慣,突出“立人”的價值取向特點。
二、“立誠”當先的情感態度
在明確了作文教學“立人”的價值取向之后,教師首先應從哪個方面開始著手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呢?
當今學生寫作動力缺乏,作文出現集體失語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考試作文的束縛,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正確的寫作態度。很多學生認為作文沒有什么可寫的,或者寫起來沒有多大意思,學生作文往往“人”、“文”分離。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作文教學應將學生的情感態度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學生的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重要的還有他們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
葉圣陶先生指出:“文章不是茶余飯后作為消遣寫成的,也不是怕人家認為不會寫文章,不得不找幾句話來說說,勉勉強強寫成的。凡是好必然有不得不寫的緣故。”從教師角度看,即要激發學生主動寫作的欲望,不勉強學生寫他們不熟悉的內容,不要為了追求分數而機械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從學生角度而言,就是要“言為心聲”,表達真實的自我,不為應付老師的作業、考試的要求而寫。同時,葉圣陶先生還提出作文要有誠實的態度“作文上的求誠實含著以下的意思:從原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度。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這對于今天的作文教學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
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是一個從重知識傳授到重情感熏陶的轉變過程,教師不能靠強化作文訓練來達到這一目的,它需要教師更多的與學生對話,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取得情感上的共鳴,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三、“習慣”養成的基本途徑
要養成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除了有正確的教學價值取向和端正的寫作態度,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促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作文。
(一)觀察生活、積累材料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認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將生活看成寫作的源泉,這不僅是一種嚴正的寫作態度,也是作文的良好習慣之一。
在“大語文”的教育背景下,我們提倡“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教學更應該注重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培養。只有準備工夫作好了。學生作文才會有話可說。當然,觀察生活僅僅立足于觀察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會積累生活素材。葉圣陶指出:“要使生活向著求充實的路,有兩個致力的目標,就是訓練思想與培養情感。”也就是說,平時鍛煉學生寫日記、周記的時候,不僅要幫助他們學會將生活中的事情記錄下來,更重要的是要訓練他們的思想,也就是現在常說的思維能力。從寫作教學上看,將日常生活思維上升為寫作邏輯思維,是十分必要的。
(二)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葉圣陶先生強調:“寫在紙上的文章,跟口頭說的話,有同有不同。同的地方是,寫在紙上的和口頭說的都是現代話,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不同的地方是,口頭說話往往啰唆,書面的話一定要求精簡。”“作文絕不是把一些很好聽、很漂亮的花言巧語寫在紙上就算完事的。”學生作文不僅要分清口頭表達和書面作文的關系,除此之外還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將口頭語言精簡為書面語言,便是一種思維過程。因此,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應該樹立一種作文教學的過程意識,將作文教學與學生發展成長結合起來,在平時日常生活中訓練學生的良好語言習慣。
(三)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習慣
學生作文尋找、積累素材的途徑不僅僅是生活,還有一部分學生生活中不曾體驗的道德情感、思想需要從閱讀諸多書籍才能得到。語文教學不但要重視作文教學,更重要的是要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從別人的文章中學會用詞、造句、構思和行文。另外,閱讀需要學生根據不同的書本選擇不同的讀書方法,或精讀或略讀。而且要求學生學會“披文人情”,學會與作者、文本的多項對話。在這些基礎上,學生經過批判性的思考和閱讀,使書本知識和思想內化于自身。在此,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語文教學需要處理好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既不是某些人認為的“閱讀決定寫作”,也不是閱讀與寫作互不相干。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閱讀只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教學除了需要閱讀教學的相輔相成外,還有很多方面需要下工夫。
(四)作文自我修改的習慣
作文教學要著重在培養學生自我修改的能力。教師該如何引導和指點學生,使他們養成這種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項目。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自我修改的能力呢?第一,必須將學生在作文教學中處于被動地位的狀況改變,讓學生成為主動作文的人,將作文修改的優先權還給學生。第二,教師需要引導和指點,文章該從哪些方面修改不是每一位學生都懂的事情。葉圣陶先生建議修改文章,應該先從表面的檢查文字人手,進而考慮語言用詞是否妥當,把文章念幾遍,念“通”了,算是過了第一道關卡,其次再考慮布局謀篇、情感思想方面的表達。以求達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師的“導”要與學生的“改”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自我作文的習慣。
良好作文習慣的養成,既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也是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體現。教師通過培養學生“誠實”的寫作態度,激發學生觀察、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指導學生積累閱讀寫作素材。教會學生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可以達到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內化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