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預設與生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預設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學預設有兩種不當傾向:一是預設過松,一是預設過死。馬虎了事固然是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但預設過死同樣弊端嚴重。
與此相反,生成教學倡導的是一種自然、動態(tài)、開放,充滿創(chuàng)新與智惹,富有生命活力,關注著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新型課堂。這種課堂教學新形式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要求,因而成為課程改革提倡的教學新理念。
二、合理預設應該具備的特征
1.雙向性特征。課堂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在教學的雙邊中又應以學生為主體。事實上,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當前許多課堂教學中并沒有真正得到體現(xiàn)。原因主要在于課前預設。在書市和網上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shù)教案仍然以本為本,多從教師的教出發(fā),為教師的教而設計,鮮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學習活動的設計。這樣的“優(yōu)秀教案”滿天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課堂教學觀念的混亂。合理的預設應該是為教師和學生雙方,尤其為學生而準備。在預設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能夠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全面發(fā)展,真正地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讓他們充分參與,課堂才能活躍有效起來。
2.大體性特征。合理的預設應該留有適度的空間。適當?shù)牧舭准葹閷W生提供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思維創(chuàng)新的機會,體現(xiàn)教師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又為精彩課堂的生成提供了可能。留有空間的合理預設在課前進行的是一種大體上的、粗線條、板塊化或框架式的備課;在課堂中實行的是一種重大體、寬細節(jié)的教學。例如筆者在《我的空中樓閣》的設計中,只是大體設計了“聽聽說說,關注美;勾勾畫畫,咬文嚼字,探究美;美讀美想,含英咀華,感受美;聽音樂,寫文字,姍姍學步,創(chuàng)造美”幾個主要模塊,至于學生“咬”哪些文句,“嚼”哪些字眼,讀懂了什么,有什么體會,喜歡怎么寫,寫什么樣的文字,都留給學生自主選擇的余地。有空間才有生成,空間廣闊,才生機盎然。
3.包容性特征。曾經有一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講詞語練習時要學生說出一個能表達“有恒心、目標專一,最終成功”的詞語,眾多學生大聲回答:“水滴石穿!”他正要表揚學生時,“水滴石成!”一個聲音從教室的后排發(fā)出。“哪個說的?站起來!為什么搗亂?”“我沒搗亂,我見過‘水滴石成’……”全班哄笑,教師不由分說,生氣地讓那學生坐下,那學生臉紅到耳根,委屈的淚花在眼睛里打轉。事實上那個學生確實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里細心觀察到水滴石成的情景。這課堂中小插曲原本可以成為鼓勵學生、引導學生養(yǎng)成細心觀察良好習慣,樹立打破常識,發(fā)現(xiàn)新知的勇氣的生成資源,但孩子剛剛燃起的求知火焰卻被這位教師一時的獨斷瞬間撲滅,更嚴重的是會影響到更多學生的大膽積極參與。
4.實踐性特征。合理的預設不應該是單調的,而應該設計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充分釋放學生的眼、腦、耳、口、手等多種感官,讓他們通過聽、說、讀、寫、思等活動去真切感知世界、生活和文化。結合語文課不同文體的特點,我們可以預設不同的實踐活動:詩歌單元,可以設計配樂朗誦比賽;小說單元,可以設計“猜猜是寫誰”的人物刻畫活動;議論文單元,可以設計“××的×大理由”的發(fā)散思維訓練;戲劇和故事性的文言文,可以設計課本劇小組比賽活動。與單一地用耳朵接受知識相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成長需要,在參與合作實踐的過程中,除了認知,學生將收獲許多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三、有效生成的技巧
課堂教學永遠不會只是按照我們預設的軌道發(fā)展,隨時會有意外生成。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有意義,生成既有預設生成和非預設生成之分,又有有效生成和無效生成之分。怎樣結合學科特點促成有效性生成?
(一)將錯就錯
據說某大學附中的一堂課里,一位教師上課時,有些學生控制不住自己在下邊說話,被打斷思路的教師非常生氣,大聲說:“你們誰會上課就來上吧!”不料一個男生真的大搖大擺走上講臺在黑板上一邊比劃一邊說“喏,就這樣,這樣,很簡單……”氣得那老師眼淚直掉。學生的行為固然不對,但這位教師的觀念也存在一定問題。首先,她以為課堂中學生就應該規(guī)規(guī)矩矩的聽自己講,所以對學生上課講話才反應過激;其次是缺乏生成性教學理念,以為教學就應該遵循自己預設的固定路線發(fā)展,因此當意外發(fā)生的時候,沒能靈活處理。其實如果教師了解學生好動的天性,為學生預留了活動的空間,他們就不會耐不住好動的個性違反紀律講小話。而且當學生“篡位”的時候,這位教師完全可以將錯就錯歡迎這位學生來給大家講課。講得好給鼓勵一下,滿足他表現(xiàn)的欲望(這種可能性比較小);講得不好,學生自己會難為情而自然受到教育。教師甚至還可以因此在課后真誠地選擇適當?shù)膬热葑寣W生都來過把“教師癮”,切身體會備課、上課、接受評價的感受后學生會更加理解教師。對他們的各方面成長也都會有好處。
(二)巧用質疑
在上魯迅的文章《燈下漫筆》一課時,有學生問:“老師,這么陳舊的文章有什么可學的?”筆者愣了一下,心想這個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臨時改變了上課方案,把問題作為探究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探討,然后分正反兩方進行辯論。讓筆者意想不到的是正方竟然在舊文章找出了創(chuàng)新亮點:一是法幣換金圓可是當時新近發(fā)生的了不得的大事;二是創(chuàng)造性地把歷史分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三是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第三時代”。他們還振振有詞:“舊的怎么了?”“沒有舊,哪來新?虛心繼承,方能有所創(chuàng)新!何況新與舊只是相對而言!”筆者聽后忍不住拍腦袋呵呵笑:那可是任何教科書上都沒有的發(fā)現(xiàn)啊。巧用質疑,給學生—個思維的支點,讓他們去探究,去碰撞。往往能撞擊出智慧的火花,撬動難以破解的難題。
(三)布設情境
在《我的空中樓閣》課堂中,筆者讓學生聽音樂,看圖片,寫胡楊。一個學生的文字在當堂展示獲得了同學熱烈的掌聲。她是這么寫的:“胡楊,生命的舞者,立于沙漠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我如此欽佩,如此震撼。只因為那一句‘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沒錯,你給我的震撼,光和電遠遠比不上!/茫茫大漠,你孤獨地站在那里。對著烈日,對著風沙,你用偉岸的身軀詮釋了你的不屑,你的頑強。……”(有少量修改)筆者播放音樂原本只為學生布設一個輕松的寫文環(huán)境,沒想到學生竟然將音樂《super star》的節(jié)奏、旋律和歌詞融進了對胡楊的描寫議論與抒情中,使筆者和其他學生深受啟發(fā)。
(四)關注細節(jié)
一堂課里,一個坐在教室后排角落的男學生拿著小鏡子照自己的臉。當筆者目光投向他時,周遭的同學一會兒瞧他,一會兒瞧老師,猜想著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筆者想起了冰心的詩句,靈機一動,笑瞇瞇地看著那男生大聲說:“墻角的小花,當你孤芳自賞時,你的天地便小了。”教室里一下哄地笑開了,那學生也紅著面孔笑了。那一幕,大概在場不少學生的心里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從此在那個班的語文課堂里,筆者再也沒看到學生上課照鏡子的情況。
單邊的教學活動、單調的教學內容和單一的教學方法以及封閉的教學模式難以促進每個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發(fā)展,更難以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堅決更新教學觀念,提高知識素養(yǎng),掌握教學藝術。讓預設與生成共振,讓課堂綻放生命的光華。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