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學生主體 自我教育
美國西點軍校是一所著名的軍校,他不只培養一批優秀的軍事人才,也培育出無數商界精英,它的成功秘訣是什么呢?據說該校有一個悠久的傳統:遇到學長或軍官問話,新生只能有四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報告長官,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比如學長問:“你以為你的皮鞋這樣算擦亮了嗎?”你第一個反應肯定是為自己辯解:“報告長官,剛才排隊時有人不小心踩了我。”但是不行,所有的辯解都不在那四個“標準答案”里面。所以你只能回答:“報告長官,不是。”學長要問你為什么,你也只能回答:“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
西點軍校之所以這樣規定,就是要讓新生學會忍受不公平,學會自控、自律、自省,恪盡職守,明白表現不到十全十美是沒有任何借口的。西點軍校認為只有秉持這種信念,才有可能使受教育者不斷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并激發起個人無比的毅力,產生最大的效果。
在基礎教育階段,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不敢茍同美國西點軍校的教育模式,但我們的教育理念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立足學生主體,強調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必要手段之一。學生的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等方面。在自我教育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客體,又是教育主體,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班級管理中,我試行了“每日十分鐘靜思”、“每日一格言”、“每周一小結”、“每月一座談”、“與學生交心,讓學生秉持感恩的生活態度”等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的實踐中不斷提高,逐漸成熟。
“每日十分鐘靜思”,即利用每天放學前十分鐘時間,讓學生靜坐,用其中的5分鐘時間回顧及反省自己一天做的事情,成在哪里?敗在哪里?對在哪里?錯又在哪里?接著再用5分鐘時間請兩名學生作自我總結,要求真實坦誠,其他學生可針對這兩位學生的情況展開討論。此項活動有如下教育功能:1,提高學生對生活中真、善、美和假、丑、惡的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2,激發學生自我教育動機,增進學生間的友誼。3,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4,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完善自身品格。
名人名言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仍然能散發著光芒,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不能采集這光芒四射的名言為己所用,的確是一件憾事。“每日一格言”,即學生按學號每天輪流抄寫一句格言,輪到的人挑選自己認為對大家最有意義的格言寫在一塊小黑板上,每節課前集體朗讀一遍。這些格言猶如每天給學生點燃的一盞思想明燈,照亮他們的觀念,照亮他們的思想道路,照亮他們的精神世界。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反復的朗誦中,深切體會到格言中的內涵,并投射到實踐中去。例如有一天學生抄了這樣一句格言:態度決定一切。我認為很不錯,在學生反復齊讀后展開討論,并舉例說明一個人做事態度認真,持之以恒,就會取得較大的成功。此后,我發現很多學生的學習態度在悄悄地變化,他們在用實踐驗證著這一格言。后來,在期末考試中,我們班的學生進步明顯,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可見,每日一格言有它獨特的作用,它如春風化雨,點滴人士,潛移默化。
“每周一小結”,學生以書面形式,認真細致地剖析生活的現象。很多學生在小結中不僅關注個人,還關心班集體乃至社會,他們經常針對班級、社會出現的一些現象和事件進行分析和反思。這種做法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思想品德,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辨別是非、褒善貶惡的能力。如學生黃韜在一次周小結上這樣寫道:“星期三自習課上,我竟然與同學講話,甚至過位,結果遭到同學的批評和鄙視,現在想想真慚愧,為什么要做損人不利己的事呢?”陳科的一周小結寫道:“最近李召克沉迷于上網游戲,網絡不是一件壞東西,因為現在的社會正處于重知識重科技的時代,學習掌握電腦技能是十分有用和必要的,然而迷戀游戲既費時又費錢,對我們青少年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們如何去幫助他們呢?”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們的思想、心靈一定會在自我回顧和自我反思中得到凈化、美化和升華。
“每月一座談”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一塊陣地。座談會有時面向全班,有時是小范圍。如單獨面向退步的學生,或者班干部,或者單親家庭孩子等。今年4月,我組織全班學生與區重點高中學生召開座談會,讓學生體驗十分深刻,他們認識到成功應該付出辛勤的勞動,認識到競爭的激烈,認識到山外有山,在此后的周記中,幾乎每一位學生都在反思: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他們也由此堅定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并主動地學習,暗暗地競爭。2010年6月,我組織了一次有家長參與的中等生座談會,會上,學生、家長、教師拋開顧慮,暢所欲言,消除了以前彼此間的片面認識,密切了師生之間、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確保學生的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所有這些活動,促使班級形成了一種團結互助、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
“與學生交心,讓學生秉持感恩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與友愛的力量,并將這點點滴滴化為成長的動力。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挫折是在所難免的。他們如果陷于挫折之中,就會意志消沉,甚至覺得生活毫無意義。相反,他們如果有一顆感恩之心,就能發現平凡生活中的美麗,能把挫折看成“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磨煉,他們就會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襟面對挫折,使原本平淡的生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感恩”能讓他們自主地、順利地走出逆境,實現人生價值,為社會、為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陸維是我教的借讀學生,初二時,由于家庭經濟困難,他輟學了。我三番五次去到他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他我是怎樣克服困難堅持上學,又是怎樣克服困難從農村走到了更廣闊的天地的。我的苦心,終于把輟學的他勸回了學校,此后,我經常在星期天給他送上自己親手煮的飯菜,并且常與他交流心得,他初中畢業后順利考上了重點中學。去年,他考上了天津大學,人校的第一天,他在遙遠的天津向我問候,這讓我激動不已,腦子里縈繞著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老師,我會一直感激您的!”是啊。感激成了他成長的一部分,因為心存感激,他樂觀、積極向上;因為心存感激,他臥薪嘗膽,終于走進了他夢寐以求的大學,從農村走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教育工作者可采取的方法有很多,如果我們都做到教育民主,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育會事半功倍的。
(責編 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