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兩極分化 成因 對策
學生學習英語在智力上是有差異的,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觀察能力、注意力、理解能力、記憶力、模仿能力、聽讀能力、說寫能力等。同一班上的學生學習英語的速度有快有慢,出現好、中、差是正常的,但在施教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兩極分化現象日趨嚴重,學生兩極分化期也由以往的初二提前到初一上學期。從這個意義上講,兩極分化現象屬不正常現象。這一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透過兩極分化的現象,分析成因及研究對策,對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的成因分析
為了弄清楚學生英語學習兩極分化提前及范圍越來越大的原因,我們進行了幾年的跟蹤教學,發現造成學生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一)教材方面
1 新教材難度增加。我們現用的教材是外研銜接版,該教材選編的內容廣泛,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詞匯量是以前教材的兩倍,課文的長度和篇幅也有所增加;內容編排的跳躍性很大,涉及的知識面太廣。有些例文描述的內容過于陳舊,如七年級下冊的Module 6 Unit 2English for the Olympic Games,2008年的奧運會早已過去,2010年卻還在學習并用將來時,這樣的內容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些內容與生活實際相差甚遠,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
2 新教材在語法知識的編排上相對松散。外研銜接版教材的每個模塊相對獨立,以話題為編排體系。與此相對,語法知識在編排上則相對松散,缺乏系統性。一方面,外研銜接版教材強調了學習語言知識的共同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淡化了對知識點、語法點的掌握;另一方面,教材編寫者又希望學生按語言規律來學習,在聽說練習中掌握語言知識,進而在生活交際中應用。可是許多學生達不到這種水平。因此,部分學生在考試當中面對單項選擇、完型填空、閱讀理解、書面表達等題時,就蒙了。因為這些題主要依靠語法知識解答。外研銜接版教材還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測試,減少了單純知識題的比例,而考查又不能脫離這些形式,導致學生難以適應,復習也無從下手,對考試產生畏懼心理。學生在一次次失敗的打擊下逐漸失去信心,造成兩極分化。
3 學校英語教學配套材料奇缺。大多數中學所訂的各種教學配套材料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及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甚至有些學校連教學參考書都沒有訂,更不用說訂制組織開展科研活動的有關資料了。這樣不但直接制約了教師教學水平的發揮,還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導致學生課后無法通過各種資料來補充理解在課堂上未弄懂的內容,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對英語學習的信心。
(二)教師教學方面
1 對學生缺乏了解。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學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了解和掌握記憶規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達到此目的,不和學生進行充分接觸,沒有一種師生間心靈的交融是很難實現的。而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恰恰是教師最容易忽視的。
2 教法單一,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而任務要通過活動來實現。如果活動的形式不經常變化,學生很快就會失去新鮮感和好奇心,并產生焦慮感,從而抑制學習興趣的激發和保持。
3 “穿新鞋走老路”。雖然新課程標準提供了一系列新的英語教學理念,但現實中很多教師還是“穿新鞋走老路”,憑老的方法和經驗進行教學。有的甚至持過去的觀點: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容器。不管學生存在多大差異,教師每堂課上灌輸的知識學生必須全部掌握,所灌輸的知識量無論大小,無論選擇何種灌輸方式,學生都必須接受。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必然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學生就產生厭學的情緒,最終放棄英語學習。
(三)學生學英語方面
1 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效果不佳。按照新課程設置要求,小學三年級必須開設英語課。但由于師資及各學校課程設置問題,某些小學所設英語課時斷時續,經常被語文、數學課占用,造成多數學生小學畢業時,連26個字母都不會讀寫。而學生對詞匯的實際掌握情況也相差甚遠,少數學生小學畢業時已掌握了三四百個四會單詞,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掌握了一二十個。
2 新的讀書無用論使學生困惑。大學的高額收費和畢業后難以就業的狀況,讓許多學生對讀書感到絕望,許多學生認為,如果不上大學,英語對于他們來說沒多大作用,所以對學英語根本不感興趣。另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過于依賴老師,不積極主動學習,習慣了填鴨式的教學,不去獨立思考、主動獲取知識,似乎是為老師學、為家長學。
3 沒有養成良好的語言習得習慣。部分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做筆記,課前不預習,課后不鞏固,不完成作業或用抄襲應付,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隨之學習熱情消失,成績必然下降。
4 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多數學生記單詞,死記硬背,不懂得如何使用發音和拼寫規則;練句型靠生搬硬套,不注意語言環境;寫句子不遵循英語語言表達習慣,書面表達只會強行套用漢語逐句逐詞翻譯等。
5 對英語學習的目的不甚了解。不少學生誤認為,英語是知識型、理解型課程,僅滿足于聽懂老師上課所講的內容,而沒把主要精力用在聽、說、讀、寫的實踐練習上。實際上,英語是交際工具,學英語的目的是獲得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所以必須進行大量反復的口語實踐練習,否則就無法形成語言技能并熟練地掌握,其結果就會邊學邊忘,越學越困難,最終只能放棄。
二、控制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的對策
1 重視英語起始教學,把好語音教學關。抓好起始階段的英語教學是防止兩極分化的關鍵。在初一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字母、音標、單詞同步教學。在過渡starter的四個模塊教學中,用4個星期強化音標、字母,使學生熟練掌握48個音標、26個字母、一些基本詞匯和簡單的日常用語。此后,堅持以音標促進聽說教學。如在教單詞之前,向學生出示音標,讓他們自行拼讀。然后采取讓學生自讀、分組讀、集體讀等形式,使他們盡快讀熟讀懂所學單詞。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安排好訓練內容和程序的同時,有目的地輔導一些發音有困難的學生。教學實踐證明,提前教音標可以培養學生的發音和拼讀技能,較好地幫助學生過好語音,關。通過反復、多次的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讀音規則,培養學生“聽音識形,見形知音”的能力,使學生較好地掌握單詞的音、形、義,感悟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單詞的記憶效率和鞏固率。
2 狠抓學生的朗讀,從起始年級培養好學生的認讀能力和朗讀習慣,因為學生的朗讀水平在英語學習的“聽、說、(閱)讀、寫(包括拼寫、簡易寫作等)”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它往往會產生“一敗俱敗、一榮俱榮”的學習效應。改變“上課說說、下課丟掉”、“關注聽說能力,忽視讀寫能力”的教學狀態,學生的認讀能力強,就能促進聽說能力的提高,而聽說能力的提高也就增強了讀寫能力。
3 加強背誦的督促和落實。浙江省中學英語特級教師、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夏谷鳴副校長曾專門撰文說:好英語是背出來的。初中英語學習是為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多朗讀、多背誦是積累英語句子和短文的好捷徑。
4 加強課內、課外輔導。在起始階段采取有力的措施,盡可能幫助后進生,如課內關注、課后輔導等,這樣做能縮小兩極分化的范圍。一些學校的教師加班加點對學生進行輔導,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
5 因材施教。教師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和特點,盡量給予不同的指導,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反應快,掌握牢固;有的學生開始學得慢、很吃力,后來卻能突飛猛進。在施教過程中,教師應對處在不同學習層次上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進行分層輔導,滿足不同需求。在保護后進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可適當降低問題、作業等的難度及要求。
6 對學生要多加鼓勵,是保持興趣的條件。鼓勵往往可以增強一個人的進取心。教師應善于抓住學生的微小進步,加以表揚和鼓勵,學生才能不斷增強學好英語的自信心,學生有自信,學習效果就提高,學習興趣也就自然能得以持久。
7 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并加強學習策略的指導。學英語要培養學生六個良好的語言習得習慣:(1)正確模仿,反復練習;(2)專心聽講,勤做筆記;(3)大膽開口,善于交際;(4)及時復習,不懂就問;(5)規范書寫,整潔漂亮;(6)勤于思考,善于積累。
總之,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興趣為導向,以口語為載體,以讀寫為重點,以詞匯為突破口,以閱讀為目的,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和運用能力,從而達到縮小英語學習中的兩極分化及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目的。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