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 試卷講評 實效性
試卷講評是模擬考試的延續,教師通過對試卷進行解剖、分析、點評,達到糾正錯誤,鞏固知識,拓寬思路,提高學生歷史解題能力的目的。尤其在中考前的總復習階段,對于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答題技巧,明晰答題思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上好試卷講評課呢?下面是我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僅供同行參考。
一、做好講評試卷的準備工作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苯處熤挥薪涍^充分的課前準備,熟悉考題,把握學生的答題情況,重點掌握試卷反饋出來的問題,講評時才能有針對性地加以剖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講評試卷教師首先要做好講評試卷的準備工作。
1 熟悉試題
每一次接到試卷后,教師要先做好以下工作:(1)在限定時間內獨立把試卷全部做一遍。老師與學生答卷的時間比例為1:2,即學生要用1個小時完成的試卷,教師應在半小時內完成。(2)給自己打分。按評分細則或評分標準,對自己所完成的試卷逐題打分,最后計算好總分。由此推出該份試卷的難度,總體設計是否合理,以及自己教學的弱項,再由此推算出學生將會遇到困難的題目。(3)在完成上面兩項工作的基礎上,對試卷進行如下分析:本試題考查的知識范圍和側重點;所考查的知識范圍及題型中哪些是書本直接知識,哪些是延伸拓展的;延伸拓展的內容、新的題型可以運用哪些已知的知識去解答,等等。
熟悉試題既有利于教師熟知試題考查的知識與技能,體會試題的難易程度,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2 熟悉考情
教師閱卷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熟悉考情的過程,教師要在閱卷的過程中及時記錄卷面出現的典型錯誤,掌握哪道題最容易出錯,具體出錯在哪些選項,從而總結出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是知識欠缺、審題有誤還是方法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學校統一考試一般都是集體閱卷,每個教師只能批閱一部分試題,而對其他試題作答情況一無所知,這就需要將每個評卷教師所掌握的情況進行匯總,作為試卷評講的依據。
教師在熟悉考情時也應及時全面地分析全班學生的成敗得失,準確無誤地把握學生答題情況。比如分析哪些學生哪些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哪些還不盡如人意;哪些知識在以往的教學中已多次接觸,多次矯正,但學生仍未掌握;哪些知識是平時教學中疏忽的“教學盲區”;哪些學生學習進步了,哪些退步了;哪些學生答題細致認真,書寫工整,哪些馬虎了事,卷面不清潔;哪些學生答題能力強,方法有創意,哪些學生答題過程不完整、不規范等等。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尋求根源,分析考情,做到心中有數。
二、引導反思,有效講解
針對卷畝出現的問題,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解題過程(如審題思路、解題方法、知識漏洞、應試心理等)。在引導學生反思的過程中,教師要側重講解以下內容:
1 審題、解題策略
審題就是學生閱讀理解試題,獲取有效信息,確定答題方向的思維過程。認真審題、弄清題意和要求,是準確解題的前提和關鍵。歷史學科一般有選擇題、非選擇題(包括材料分析、列舉、問答等題型)。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審題、解題方法。
(1)單項選擇題形式多樣,常見的有判斷性選擇題、情景型選擇題、材料型選擇題、圖表型選擇題、組合型選擇題、否定型選擇題、程度型選擇題。這些題型牽涉到的知識點密集豐富。要順利地完成選擇題,最主要的是必須在審題時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和關鍵事件,如:最大、最主要、最早、先后、依次、不屬于、不正確、不同、相同等。然后采用邏輯推理法、直選法或排除法確定正確選項。
(2)非選擇題中的材料分析題是考查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重要題型。材料題的審題過程可以分成三個步驟:首先是讀。一般先閱讀材料分析題的設問,后帶著問題仔細閱讀、理解材料。從提供的材料中盡可能地找出與“問題”相關的關鍵信息,用筆勾畫出來,為下一步將材料關鍵信息與課本知識相聯系打下基礎。其次是憶。即把材料所反映的史實、關鍵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與課本知識鏈接起來,再與千變萬化的試題相聯系,這樣回答問題就不難了。第三步是答。指導學生按照答題的要求和答題方法的提示語,結合材料和課本內容,做出全面而準確的回答,并要求答案盡量簡明扼要,書寫工整,不出現錯別字。
2 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
試卷中的題目有難有易,學生出錯的數量和程度也肯定是不一致的,這就決定了教師在講評試卷時不可能也沒必要逐題評講,那樣既浪費時間,還會使課堂平淡無味。筆者認為教師在講評試卷時,一般應以下列內容作為講評重點:出錯率較高、得分率較低的題目;具有典型性、針對性和綜合性的題目;在以往的教學中已多次接觸,多次矯正,但學生仍未掌握的難點;平時教學中疏忽的“教學盲區”。對于具有共性的典型錯誤,教師通過講評“查病情”,“找病源”,探究正確思路,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辨析能力的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出了錯誤的學生根據自己訂正的內容講解為什么錯和如何改正,同時發動其他同學補充和糾正,有難以判斷的問題再讓全班討論,討論過后教師再指正錯誤,讓學生改正。這樣避免了教師的“滿堂灌”,給予了學生展示、提高的機會,教學效果必定較之單純教師講解要好得多,也讓學生在錯誤中學會思考,做到“糾正一例,預防一片”。
3 拓展試卷,聯系相關知識點
考試是為了了解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的情況,促進對舊知識、學習技能的掌握,是為了促進今后的學習。而一份試卷是不可能囊括所有內容的,因此教師在評講試卷時不僅要幫助學生組織答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講解原題的同時,教師要有意識的鏈接課本中相關知識,提出新的問題,即通過變式練習,多角度地提出問題,拓展思考問題的廣度,強調思路、方法的變通,從而使學生達到“解一題、會一類”的目的。
4 評講歷史試卷必須訓練學生答題的規范化
每次考試后,很多學生總覺得自己穩操勝券,結果試卷發下來后才發現,由于自己答題不規范而錯了一些不該錯的地方。例如: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法律文獻是什么?答:《憲法》。這樣回答是不對的,因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性質的憲法。又如:清朝時,管轄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的“兩個機構”分別是什么?答:伊犁將軍、烏里雅蘇臺將軍。這樣回答是顛倒順序了,也是不對的。
因此,講究答題規范化的技巧性,是我們平時講評試卷必須訓練的一個重點。其中包括答題格式的規范、書寫的規范等。一道歷史材料分析題和問答題,有時往往有幾個問題,我們在答題前可以首先將有關問題編上序號①②③等,然后根據序號答題。二是在序號前寫出簡單的提示性詞語。如上面列舉的例子:清朝時,管轄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的“兩個機構”分別是什么?可以這樣回答:西北部伊犁將軍;北部烏里雅蘇臺將軍。三是要注意答題的全面性。四是書寫時要避免潦草,要千方百計為閱卷老師創設便利,讓答案一覽無余地呈現于閱卷老師的面前。
三、反思教師的教學行為
考試之后教師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試卷上的題目都已講過、做過、評過,為什么仍有學生做不出來、考不好?如果只是個別學生出現了這種情況,那可能是學生的問題;如果是群體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那教師就得反省自己了。例如,教師使用的復習方法是否適合學生,對教材、考試說明的研究是否深入,平時的訓練是否有針對性,知識的傳授是否清楚……這些都是直接或間接造成學生考試失分的原因。然后,教師再針對自己在復習指導中出現的不當情況進行整改,制定出更有效的復習策略。
總之,歷史試卷的講評一定要依據學生的實際,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查漏補缺,還要為學生完善知識結構掃除盲點,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還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讓學生發現自身的亮點、優點,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求知欲望,使課堂充滿活力,使學生感到“考有所得,評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