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仰望星空”一詞漸漸流行起來。究其原因,當然與溫家寶總理發表在《人民日報》(2007年9月4日)上的那首詩《仰望星空》有關。今年以來,對于“仰望星空”的討論變得更加熱烈了。溫總理曾對“仰望星空”作了簡單解釋,即“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不可否認,我們不少教師就在不自覺地“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欠缺的正是仰望星空的心態。
前不久,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創造力卻排名倒數第五。是我們的學生天生缺乏創造力嗎?未必。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國教育難以培養出創造性人才?正是慣用的教育觀念影響下產生或選擇的教育體制、教育評價、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從政府到社會再到學校和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順從、聽話的“好孩子”。在教育體制上,應試教育占用了學生絕大多數時間和空間,極大地影響了孩子探索自然、社會和未來的興趣,使他們變成沒有個性、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考試機器。在教材中可以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拓寬思維渠道的內容極少;標準答案式的評價導致思維標準化、機械化,知識失去活力,發散思維發展受阻,與培養創造力背道而馳。而且,除教材之外的課外閱讀極其缺乏,有助于開拓思維的讀物少得可憐,農村地區學校尤其突出,這一切,都導致了我們學生創造能力的匱乏。
教育的責任本該以引導學習者成人為要務,以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首充滿著自由精神與超越意識的永恒節律的詩,能喚醒這種自由并促使它超越的,教育是最佳的甚至是唯一的選擇。教育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事業,而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諧、自由而充分、獨特而創造地發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讓課堂綻放生命的光彩,讓學校成為創新的樂園,讓教育成為“人人成人”的生命平臺,這是我們教育者的理想。
仰望星空,是一種思想的姿態。教育需要行動,但行動必須以思想為先導。教育工作者所從事的是人類最崇高的職業,因此,一定要從整個國家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未來發展的角度去想問題、做事情,而不僅僅考慮眼前的一時之需。就具體的培養學生而言,也應該從對學生的終極關懷出發,使我們當下的教育能夠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不應該讓學生“為了考分,忘記了人生”。
仰望星空,是一種求索的精神。面對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教育必須主動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大力推進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盡管由于紛繁復雜的種種原因,實施素質教育在今天依然步履維艱,但正因如此,更需要我們教育者具有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熱愛真理,志存高遠,海納百川,與時俱進,引導學生敢探未發現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疆域,不為世俗所困,不為名利所動,不斷超越自我。
仰望星空,是一種博大的情懷。從兩千年前孔夫子的“有教無類”,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愛滿天下”,這些都是我國優良的教育文化。最近,溫家寶總理指出:“無論是做教師,還是做人,都應該有一顆同情心、一顆愛心。同情和愛心是道德的基礎。”他還希望教師要“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人文情懷的溫暖,呼吸自由的空氣,真正享有智惹之光、仁愛之美,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民教師。”溫總理的這番講話可謂意味深長!當我們被身邊的一些浮躁、功利化的教育現象攪和得不知所措的時候,靜下心來,細細地咀嚼一下溫總理的這番話,就一定能夠堅守住自己的教育良知,呵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真正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