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困境
隨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一個新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誕生了。有關資料表明,中國目前有2億左右的農民在全國各地務工,絕大多數農民工子女都留在農村,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屬一起生活學習,成為留守兒童。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共有6000萬左右留守兒童。由于祖輩本身就處在一個精神和體力的衰退時期,對孩子的管教難免力不從心,而其他親屬又無法像管教自己的子女那樣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因此,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在學習、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受到嚴峻的挑戰。作為班級的管理者和引導者,班主任要學會用真情從平時生活細節、親情體驗、心理教育等各個方面對他們加強教育引導,讓留守兒童找回親情、找回快樂,健康成長。
筆者在探索教育方法的同時,借鑒了一些成功的經驗,總結出了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建立檔案,多溝通
在實踐中,筆者通過認真調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并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了動態檔案。其主要內容為:家長姓名,學生的基本情況,家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家長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監護人或其委托監護人的職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情況,并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學生及其監護人,以便及時聯系。同時,適時根據本班學生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檔案的相關內容。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建立起方便學生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渠道,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聯系網絡。
二、用心關愛,多引導
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愛是教育學生的前提。班主任在工作中應把愛放在重中之重。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更缺少愛,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注。因此,作為班主任要努力從生活上、學習上給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從小事上、細節上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及時溝通。
1 注重幫扶,制訂計劃。筆者經過反復思考和積極探索,根據所帶班級留守兒童的不同情況,逐個進行分類、分組,制定幫扶計劃,將每個學生的學業情況、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計劃實施。并在平時學習生活中,對留守兒童做到“三多”,即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
2 區別對待,因材施教。每個留守兒童的家庭環境、經濟狀況迥然不同,其個人情況也千差萬別。筆者在全面把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的同時,對少數學習嚴重滑坡、人格發展不健全、道德發展欠缺的留守兒童區別對待,制訂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此外,有意識組織這部分留守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中,使他們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找到回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筆者所帶班級的一個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也很差,經常幾個學期的伙食都交不上來,其個性較怪異,事事斤斤計較,同學們都不太愿意和他交往。筆者多次找他談心,他不管你怎么說,就是不理睬你。后來,筆者發現該生經常會在筆者布置的作業寫上一些他自己的看法,所以筆者開始和他“紙上談兵”,用筆談的方法走進他的心靈。事實證明這是對的,該生愿意用筆與我交談。他從這點體會到了我的良苦用心,慢慢地不再自卑,也可以和同學們和睦相處了。他在班中也感到了集體的溫暖,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3 消除痼疾,促進健康。留守兒童的父母和監護人無暇顧及孩子,留守兒童在感情上得不到正常交流,缺少正確的引導與幫助,缺少父母的呵護和教育,這對他們的心理產生了不利影響。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有的個性怪異、性格孤僻,有的玩世不恭、我行我素,有的甚至拉幫結派、胡作非為。公安部門曾提出兩個“大多數”問題: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數在農村,其中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因此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同時,筆者注重在所帶班級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通過每周班會活動時間定期開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獨立生活教育和體諒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兒童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與幸福以及樂觀向上、朝氣蓬勃的學習生活氛圍,從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筆者所帶的班有個學生的家庭是單親家庭,媽媽工作太忙,經常不在家,他無人管教,在學校拉幫結派,給班級、學校制造麻煩,讓筆者感到十分頭疼。筆者經常給予他足夠的關心,讓他從心底消除單親家庭帶給他的陰影,又根據他喜歡打籃球、乒乓球的特點,鼓勵他參加學校里的這些比賽。通過這些活動他得到同學的認可。不久,他慢慢轉變了,在紀律方面和學習方面都進步了一大步。
對于大部分留守兒童。他們勇于表達想法,思維也相對活躍,班主任應適時發展他們的想象力、思考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因此在課內、課外盡量多組織一些有趣味、有意義的活動,如主題班會、演講活動、留守兒童的生日party等,給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充分發揮留守學生的特長、優勢,培養他們良好的興趣愛好,使他們自覺遠離不良誘惑,同時也覺得自己是被關愛的對象,在集體的溫暖中,忘卻遠離父母的孤單,逐步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在一次校運會上,學生們團結協作,為班級爭得了榮譽,筆者順勢舉辦了個慶功party。學生們一個個唱起了歌,氣氛很是happy。就連平常不太說話的學生也被歡樂的氛圍感染了。學生們就像在一個大家庭里一樣,是那么開心、愉快。
三、創造機會,培養自信
缺少親情、缺少關愛、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兒童”變成“問題學生”。但留守兒童并不一定都是問題學生。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留守兒童,發現他們的優點。部分留守兒童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觀念,勞動技能水平遠高出其他同齡人。班主任要珍視留守兒童的這些特質,利用一切契機激勵、表揚他們,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精神。筆者通過觀察對當天值日表現好的留守兒童加以表揚、鼓勵。如:這個學生掃地掃得又快又好;那個學生拔草很有效率;另外一個學生對付草坪上的垃圾很有辦法等等,并要求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以此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目前,全社會都在關注留守兒童問題。在許多地方已出現了“代理家長”、“知心爸爸”、“知心媽媽”。我們相信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只要我們用真誠去面對留守兒童,用愛心去教育他們,留守兒童也一樣會擁有花樣年華。
(責編 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