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注意規律 無意注意 有意注意 化學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注意是一種心理特征,是人的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選擇性集中。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一扇門,凡是外界進入心靈的東西都要通過它。”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使學生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前提,它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提高學習效率。反之,如果我們不能讓學生將注意指向并集中于所應感知的內容,那么,順利和便捷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就成了一句空話。
注意可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人們根據主體意識的需求,把精力集中到某一事物上的特有心理現象。其特點是主體預先有內在要求,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已暴露的目標上。如學生在實驗課上對化學反應現象的觀察,就屬于有意注意。無意注意是指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無意注意是由外界因素突然刺激所引起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風格和肢體動作、教學內容、教室布置和其他突發事件等,都可造成學生的無意注意。在化學學習中,過分強調有意注意,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疲勞;過分強調無意注意,又不利于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將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有機地結合,從而輕松、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一直是重要的教學研究課題。
二、在化學教學中實踐注意規律
注意在學習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學習興趣的降低,學習成績的下降,常常和上課時不夠注意有關。針對化學學科重觀察、重實驗的特點。在教學中注重運用注意規律,可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1 運用無意注意規律組織化學教學
無意注意可以由刺激物本身的特點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點既可以成為促進教學任務完成的因素,又可以成為造成學生學習分心的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有關刺激物的特點: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學生對教學內容注意的無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靜、教室內的布置要簡樸等;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無意注意的因素,使學生在課上輕松地集中注意聽講,如教學方法要避免單調呆板,教學形式要多樣化,教學活動要生動有趣,教學內容要豐富、邏輯性強,等等。
(1)設計良好的教師形象,引起學生的注意。“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喜歡化學老師,就會喜歡化學這門學科。學生對教師的無意注意一般是通過教師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形成的,這就要求教師衣著整潔大方,態度和藹親切,舉手投足自然和諧,聲音優美洪亮,板書字跡工整清晰。另外,在課堂中教師還可充分運用自己的語調來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例如,講課時聲音有高低、大小、快慢的變化,在學生不注意時教師突然停止講課,時而加重語氣時而提高聲調,等等。不過用這些方法所引起的注意,是一種被動的注意,保持的時間比較短暫,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2)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豐富、新穎并具有高度思想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實踐性的內容,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從而保持注意;相反,內容貧乏、零亂,理論脫離實際,學生就不感興趣,注意力容易分散。此外,教學內容難易程度要適當,太難、太深、太易、太淺的內容,都不利于學生注意的保持。事實證明,上課分心的往往是那些“吃不飽”或“吃不了”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切忌單純追求教學進度,應在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已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再講新內容。對那些抽象的微觀的內容應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電子云”時,可使用氫原子電子云示意圖、教學課件,將微觀粒子通過宏觀現象來解釋。在“元素周期表”這節的學習中,仿照中國地圖上隨著由西到東地勢逐漸下降,顏色逐漸變淺的做法,繪制一張隨著顏色的變化,體現著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在化合價、金屬性、非金屬性等方面遞變規律的元素周期表,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
(3)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維持學生的注意。根據教材內容的深淺難易和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學應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對剛接觸化學課的初三學生來說,他們的化學知識尚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亦未經過化學實驗技能的訓練。因此,在化學教學中就需要較多地利用演示實驗來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并讓學生從教師的實驗操作示范中獲得實驗技術知識。以后隨著學生化學知識的積累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就應多用邊講邊實驗的教學方法。到了高中,當學生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思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時,就應更多地采用學生獨立實驗的教學方法。
總之,無意注意是由外部新奇刺激引起的,所以,凡需要學生注意的對象和操作的活動,應盡量賦予它們無意注意的特性,而與教學無關的對象或活動就要減少這種刺激。
2 運用有意注意的規律組織化學教學
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干擾,學生只憑借無意注意是難以完成學習任務的,必須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一方面,要經常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讓學生明確為什么學習,每部分學習內容的具體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確,注意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組織教學活動,采取具體措施使學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在適當時候向學生提問,在學生剛開始出現注意分散時給予提示和批評,將智力活動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等。同時,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間接興趣和堅強的學習意志。
(1)提高活動的目的性,組織學生的注意。產生有意注意的首要條件是對活動目的、任務的充分理解。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學習任務的愿望越強烈,對所從事的學習活動越能集中注意。要維持學生的有意注意,除要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以及明確學習化學這門課的意義外,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還應讓學生清楚每節課的學習目的,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學習的方式方法。例如,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因此,做好實驗對引起學生有意注意非常重要。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要使實驗取得最佳效果,除了保證實驗的直觀性、可靠性外,教師必須向學生明確指出實驗的目的、觀察的重點、應得的結論,要求學生做好觀察記錄。教師每演示一步,都應該提醒學生思考下一步該怎樣操作,應該觀察到什么現象。當主要現象出現時,要求學生集中精力,仔細觀察。實驗結束后,還要讓學生講解實驗現象與理論是否一致。這樣,在實驗的全過程中,學生始終都處在有意注意中,精力高度集中。
(2)培養間接興趣,激起學生的注意。興趣是引起和維持注意的強大動力。有些事情本身就能引起人們興趣,但更多的事情是以其結果間接地引起人們的興趣。因此,培養學生間接興趣對維系注意很重要。在化學教學中,要多利用豐富多彩的實驗素材、千變萬化的實驗現象,如“空杯生煙”、“水中星光”、“噴泉實驗”等,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使學生自覺地組織自己的注意,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3)體腦合理結合,保持學生的注意。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合理調動多種器官,使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參與感知活動,有助于在大腦皮質上產生優勢興奮中心,增強神經聯系,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對感知的事物產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對有機化學中丙烯聚合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學生容易發生錯誤,這時可以讓學生做個小游戲:把每個學生比作一個丙烯分子,學生的兩手比作分子中雙鍵上的兩個碳原子,學生的頭比作與雙鍵碳相連的甲基。演示丙烯分子發生聚合反應時,讓每個同學的雙手分別與左右方同學的手聯接起來,許多丙烯分子以這種形式相互結合就形成了聚丙烯。在這樣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對聚合反應產生了深刻的認識。
3 運用兩種注意相互轉換的規律組織化學教學
任何工作、學習過程都不可能一直充滿著樂趣,沒有任何困難或挫折,所以,單純的無意注意不能持久。但人如果一直保持有意注意狀態,也很容易產生疲勞。因此,無論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是在一節課內,都要考慮要使學生的兩種注意交替輪換,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又不致因疲勞而注意渙散。例如上課之初,學生的注意往往還停留在上一節課或課間活動上,需要通過組織教學去引導他們對本課的有意注意。接著,讓學生對新課發生興趣,產生無意注意。當逐步進入教材的重點、難點時,又應該設法使學生轉入有意注意。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產生疲勞感時,可適當插入一些小活動,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一節課結束前,學生的注意易渙散,可通過課堂總結和布置作業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轉換簡單地歸結為讓兩種注意按著一定的程式輪番交替地出現。教學是一種藝術,它只有一般規律可循,沒有現成模式照抄。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精心地設計,巧妙地組織教學,使學生始終精神飽滿地關注、參與教學活動。
三、對調控學生課堂注意力的思考
1 讓學生在參與中注意。教師在課堂上如果一味生硬灌輸,學生將難于參與認知過程,無法做到師生思維軌道同步,就很容易誘發學生注意分散和心理疲勞。若能引導學生逐次認知,在不同層次上置疑釋疑,學生在參與中的注意水平才能保證滿足其認知的需要。
2 讓學生在刺激中注意。電教媒體以聲光形色傳輸教學信息,富有形象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感染力,能將抽象問題形象化,復雜問題明晰化,靜態問題動態化,微觀問題宏觀化。學生在接受這種教學信息刺激時,會學得生動,學得有趣。在化學教學中適時適度使用電教媒體,可以調節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狀態,從而順利達到教學的認知目標。
3 讓學生在思考中注意。師生在認知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相互易位,課堂上設置學生向教師置疑的教學時段,讓學生置疑,可以促進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注意,不僅可改變學生被動聽、消極記、缺乏思考的懶惰狀態,而且能讓學生在知識信息流動中獲得啟發,完善認識,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并消除教學信息單向傳授給學生帶來的消極心理暗示。
4 讓學生在外顯中注意。在認知過程中,師生都是關心和重視認知效果的。及時反饋,能把學生在課堂認知過程中的方法、能力等內化內容外顯出來,并在外顯中引起學生的注意,在查漏補缺中調節學生的注意狀態,保證其認知技能的提高。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不僅要考慮到化學學科實驗性強、易引起學生無意注意這一特點,還要考慮到中學生的有意注意在學習中已躍居主導地位的特點。因此,要在激發他們興趣的基礎上,強化并維持他們的有意注意,從而把注意規律正確運用于化學教學中,使之成為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途徑。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