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備課 內容 形式
備課這個話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凡是教師都知道上課前要備課,但備課備什么?很多教師會回答備課就是寫寫教案。實際上,備課真的那么簡單嗎?
關于備課,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教師的一堂歷史課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聽課者嘆為觀止。于是,下課后,大家圍住這個老師,詢問他:這節課上得這么好,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課?那位歷史老師說:我是用我的一生來備這一節課,至于寫這節課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鐘。”是的,最高境界的備課是用一生用心去備課。
當前我們許多青年教師尤其是剛走上教壇的教師,以及不少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對備課的認識不足。他們對備課應該備哪些方面的內容,應采用什么形式的備課不甚明確。存在著輕率備課的行為。有的教師懶于備課,干脆從網上抄一篇,有的甚至連抄也不抄,復制下來,就作為自己上課的教案了;有的教師雖然也備課,但只是輕描淡寫地寫下幾句,列個提綱什么的,也算完成備課了;還有的教師干脆用以前的備課本照老樣子去上課。凡此種種,都是作為一個教師不負責任的表現。殊不知,備課是教師的一項創造性的勞動,備課的好壞與否,精當如何,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
開展新課程改革已有多年,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給教師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在“教學設計與實施”方面的要求是:能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使之適合于學生的經驗、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發展的現狀與要求;與學生共同創設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討論、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選擇利用校內外學習資源。
師者知在先,好的備課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教藝,備屬于自己的、科學的、先進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學理念。這些工作需要我們用畢生的精力去完成,用一生的時間去用心備課。可見,備課是教師的一項艱巨的任務,并非只是寫寫教案那么簡單。
下面對備課的內容和形式作一個簡單的概括。
一、備課備什么
備教材。教師備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吃透教材,鉆研教材,弄清教材的設計意圖、編寫目的、與教材有關的背景文化知識,對專家的分析文章、教材中的注釋等,要逐一仔細地研究閱讀,做到心中有數,真正了然于心。
備教法。課堂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究竟哪一種方法適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這篇課文是用啟發式,還是用講解式,抑或用自學式等都須精心考慮。如課堂導入時用什么話來導人,用什么教具,還是用音樂、圖片、多媒體等;課堂上要提哪些問題,如何進行各個教學環節的銜接,遇到學生回答不出教師的問題,或者學生無法理解教師所講,課堂遇到冷場時,如何進行有效調整教學;課堂該如何結尾。遇到在課堂時間內沒講完規定的教學內容時該怎么辦;作業如何設計,該布置多少作業才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又能達到訓練的目的等都需要教師在上課之前作出精心的設計和安排。只有適合自己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方法才是有效的。
備教師。當你走進課堂,面對學生時,該以怎樣的面貌出現在學生的面前,是面帶微笑還是愁容滿面?要知道,教師的心情會影響學生整堂課的學習的興趣。假如教師由于某種原因帶著憂郁的心情去上課,學生會發現老師的情緒不對,上課的時候就很少回答問題,知道了也不說,生怕遭到老師的責罵。所以,作為教師無論怎樣,都不能帶著情緒走進教室,要臉帶微笑,用愉快的心情去影響學生。
備學生。學生的學情,即學生學習的情況,如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做了哪些預習,掌握了哪些知識,對于新課了解了多少,對哪些問題理解比較困難,難在什么地方等,教師都要充分了解。還有,哪些學生學習比較積極,哪些學生平時學習比較懶散、不夠努力等,教師也要做到心中有數。
備教藝。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優秀的教師會用高超的教學藝術,讓學生樂于接受知識。拙笨的教師只是照本宣科,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上課的興趣全無,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也累,可謂“兩敗俱傷”。常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得法就是個藝術問題。教學藝術既有方法的合理選擇,又有資源的充分利用、情境的有效設計、環節的巧妙銜接、問題的機智處理、語言的運用得當、訓練的高效設計,等等。它有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學藝術的掌握要靠學習和積累,學習他人,積累經驗。
備后記。教師是在不斷地反思與學習中成長起來的。上完一堂課并不等于課就結束了,教師要善于總結自己教學上的成功和失敗之處,反思自己,也反思學生,將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記錄下來,備課時看一看,往往獲得很多有益的啟發。課后記,課前看,循環往復,備課得以不斷完善。
二、詳案與簡案
教師備課究竟備詳細的教案還是備簡略的教案,因人、因課而異。
詳案應該包括一篇課文的教學整體設計和計劃。一個單元要有單元計劃,一個學期要有學期計劃。具體內容包括教學思路,課時安排,教學重點、難點分析,教具使用,新課導人,復習舊知,媒體輔助,提問設計,教學步驟,作業布置等,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突破:1,如何引導學生復習、回顧,審視其頭腦中的認知結構;2,如何導入新課,導人時引導學生參與哪些活動;3,創設怎樣的教學情境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4,設計哪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如何探究(活動步驟),使學生有效地參與;5,設計怎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對新內容和已有知識進行整合;6,安排哪些練習讓學生動手練,使所學知識得以遷移鞏固。
簡案,一般應重點突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形式可以采用表格式或提綱式,這樣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一目了然。
三、紙質備課與電腦備課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電腦已經普及,教師越來越多地采用電腦備課。電腦備課減輕了教師書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很多教師將自己備的課發到校園內外的網絡上,這樣可以做到資源共享。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網絡資源紛繁復雜,教師在用電腦備課時,千萬不能從網絡上照抄照搬。必要的參考和借鑒是可以的,但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要仔細辨別他人教案的優劣,真正做到“他為我用”,在學習別人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獨特的設計,這樣的教案才是有效的。
四、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
個人備課是傳統的做法。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新思維越來越多,個人單打獨干,難免會有不到之處,會感到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借助集體的智慧。在一所學校里,進行定期的集體備課非但必要,而且重要。集體備課可以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年級段學科組為單位進行,可以備一篇課文、一個章節,也可以備一個單元。集體備課必須要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進行,在集體備課中先交流個人各自的設想與方案,再進行集體討論,共同備出一份真正意義上的好教案。
備課的意義不須贅述,要真正備好課,還是那句話:教師要用一生用心去備課。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