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以學論教 課堂評價 量化
一、引言
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都是主要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關注教師是怎么講的。根據新課程理念,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在自主學習和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以及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這個“以學論教”的課堂教學評價觀,是對傳統的“以教論教”評價觀的挑戰,它為實現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課改目標保駕護航。
但在現階段實施“以學論教”的課堂教學評價,很多學校還沒有一套完善的評價指標,難以全面地進行量化評價。由于初中的物理、化學兩門課程,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無論是在教法還是學法上,均有較大的相似性,在課堂教學評價方面也有很大的通融性。為此,我校課題小組于2009年3月開展了“新課程實施中的‘以學論教’的課堂評價的研究——農村初中物理化學課堂評價的實踐性研究”的課題研究,探討有效的量化評價指標。
經過理論學習研究,根據實際情況,參照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我們于2009年8月制定了“以學論教”的初中理化課堂評價方案,并經過近一年的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以學論教”的初中理化課堂評價體系。
二、“以學論教”的初中理化課堂評價原則
在制訂課堂教學的量化評價方案時,我們考慮要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1 評教與評學相結合的原則。由于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學與教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只有相互適應,才能取得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我們的教學評價應從教師、學生雙方進行,既要評價教師的設計水平、組織調控策略,也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結果,注重改變僅僅關注教師而輕視學生參與的傳統評價。
2 評結果與評過程相結合的原則。新課程提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因此,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而且更要關注學習過程,改變僅把知識是否有效傳遞作為課堂教學的唯一評價目標。
3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評價時不僅要注意評價對象的表面行為,而且要注意其行為背后所包含的意義,以促使評價由觀察表面現象深入到實質診斷。
4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互動型師生關系原則。
5 突出“以學論教”原則。
三、“以學論教”的初中理化課堂評價體系結構
整個課堂評價從評課教師評價、授課教師自我評價、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三個方面去進行。
1 評課教師的評價(見附件1)主要從“教師行為”、“學生行為”、“總體評價”、“建議”等四個方面去進行。
2 授課教師的自我評價(見附件2)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時間”、“教學氛圍”、“教學效果”、“自我評價”、“教學反思”等九個方面去進行。
3 學生對老師的評價(見附件3)主要從“我是否喜歡老師這節課”等10個方面去進行評價,針對本課說出自己想對老師說的話、給老師的建議,以此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的看法,促進教學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每一方面的評價內容都以評價等級(分A、B、C、D四個等級)來呈現評價的結論。整個評價體系不僅體現了評價主體多元化,而且體現了由宏觀到微觀、抽象到具體、理論到實踐的全面性評價。
四、“以學論教”的初中理化課堂評價的實施
評價的實施按以下順序進行:
1 由評課教師、授課教師按各自的評價用表對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的行為進行客觀評價或自我評價。
由學生按學生的評價用表對老師和自己進行評價。
2 進行集體綜合評課。先由授課者進行自評,然后由主持人將學生對老師的評價、聽課教師的評價進行綜合陳述,最后進行歸納總結。
五、“以學論教”的課堂評價實踐性研究的意義(預期效果)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教學目標方面,促進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的完成和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真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推動其個性發展。
獲得的教學效果是,由于教師觀念轉變和改進教學方法,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二)促進教師成長
改變教師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由于評價是面向未來的,重點在于診斷教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所以有助于制訂其個人發展目標,形成個人的教學思路、風格、特色。
(三)促進完善“以學論教”
以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目標達成狀態等評價教學質量高低的實踐、研究過程使“以學論教”的課堂評價體系得以形成和完善。
(四)推進新課改的發展
“以學論教”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實施這種評價本身就是在實踐新課改。同時,評價標準是教學行為的“指揮棒”,實施這種評價能促進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