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化學 課外探究
課改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培養了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除了讓學生做好課本的探究實驗,還應將課堂上的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例如,課本中有一道題: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將一個新鮮的雞蛋放在盛有足量稀鹽酸的玻璃杯中,可觀察到雞蛋一邊冒氣泡一邊沉到水底,一會兒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時又下沉,請你解釋該現象。學生看到這些描述時往往露出質疑的眼神躍躍欲試,教師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探究過程如下:
1 器材準備:250ml燒杯,鮮雞蛋若干個,鹽酸,水,滴管,10ml量筒,100ml量筒,玻璃棒。
2 先取200ml 20%的實驗室用鹽酸倒入燒杯,然后把一只鮮蛋輕輕放入鹽酸中。這時看到蛋殼表面瞬間產生大量的氣泡,反應很劇烈。雞蛋沒有沉到杯底就上浮了,同時有許多白色泡沫從燒杯里慢慢溢出,可聞到有少許帶刺激性的氣味,看到有霧冒出。過了10分鐘,蛋一直漂浮著,并沒有像課本說的那樣會自動上下浮沉。
3 經過討論,大家認為之所以沒有出現課本上所講的現象與鹽酸的濃度有關,剛才用的鹽酸濃度可能太大了。
4 于是改用38%的濃鹽酸與水的體積比分別為5:5,4:6,3:7,2:8,1:9,10:190,9:191,8:192,5:195的溶液做實驗,分別出現不同的實驗現象,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有的蛋始終漂浮,有的只有上浮沒有下沉,有的只有下沉沒有上浮,有的有沉有浮。
5 得出結論:用38%的濃鹽酸和水以8:192體積比混合,做雞蛋沉浮實驗比較合適。由于雞蛋浮到液面時只是露出液面一小部分,逸出的氣體少,對浮力的改變影響不大,所以它不會“主動”下沉。


6 反思評價:實驗結束后,浸過鹽酸的雞蛋要扔掉,挺可惜的。經過討論,決定用食醋代替鹽酸。把200ml的食醋(9°)倒入玻璃杯中,放入一只洗凈的雞蛋,觀察到雞蛋表面慢慢形成許多小氣泡,反應速率明顯比用上述的鹽酸慢。大約4分鐘后,可觀察到雞蛋上浮,浮出水面后只有極少部分氣泡消失,但雞蛋并沒有下沉。刮走一些氣泡后,雞蛋下沉,實驗基本能夠觀察到雞蛋“沉-浮-沉”的現象。
在該實驗中,學生初步學到了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尋找資料-設計方案-實驗探究-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指導實踐-展示成果-反思提升,不但提高了探究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從這個研究過程可以看到學生們身上蘊藏著巨大的學習潛能。一本教師培訓教材中說到:“雞蛋在稀鹽酸(20%)溶液中……會像海洋的潛水艇一樣自動潛水”,而現在學生得出的結論是鹽酸濃度應約為1.8%,同時學生還發現了雞蛋是否“自動”沉浮,要由氣泡的逸散多少來決定。當然,實驗現象還會因使用的雞蛋不同等其他因素而不同,但學生勇于懷疑、敢于創新的精神正是我們當今教育要大力提倡的。
又如,在學習了《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這一課題內容后有學生提出二氧化碳也能用排水法收集,其理由是:課本14頁上講到,在人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不是很多的情況下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教師建議他們通過做實驗來驗證,結果他們成功地證明了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如不用定量檢測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的。
在中考復習中,我們會遇到這種類型的經典試題:欲測定某一部分變質為碳酸鈉的氫氧化鈉固體中氫氧化鈉的含量,小明同學取樣品5.06g放于燒杯中,向其中滴加10%的稀鹽酸,所加稀鹽酸的質量和產生的氣體質量關系如左圖所示。求:(1)反應完畢后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2)原固體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
很多老師這樣分析:加入的稀鹽酸與氫氧化鈉、碳酸鈉都能反應,反應順序是先與氫氧化鈉反應,當氫氧化鈉完全反應后,才與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學生對此產生疑問:難道開始時稀鹽酸一點都不與碳酸鈉反應?他們帶著疑問走進實驗室,當往變質的氫氧化鈉固體滴加稀鹽酸時,可以看到其表面有少量氣泡冒出,經過檢驗,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這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不管鹽酸是先與NaOH反應還是先與Na2CO3反應,最終產生的二氧化碳的質量是相等的。學生想證明這一點,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討論之后設計了如下圖的實驗:把準確稱量的5.3gNa2CO3和4gNaOH樣品裝入B瓶,將B裝置分別與試管A和c瓶相連。打開開關K,從a處緩緩鼓入空氣幾分鐘后,將開關K關閉。再將已稱量過的干燥管D與c瓶連接,然后將足量稀HCl緩緩注入B瓶中。待反應完全后,再次打開開關K緩緩鼓人空氣幾分鐘,最后稱量干燥管D,結果增重2.2g。增重質量與理論值相一致。經過學生自己探究而學會的知識,會在他們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體驗了如何通過探究去解決問題。
這個實驗也促使教師進行反思,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這樣講解會更易讓學生接受:加入的稀鹽酸與氫氧化鈉、碳酸鈉都能反應,剛開始反應時,產生的CO2大部分被NaOH吸收了,所以剛開始氣泡很少,到后面就越來越多了。為了研究方便,在理論上我們可以把這個反應過程分為先后2個時間段:第一階段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至完全反應;第二階段,鹽酸才與碳酸鈉反應。可見,通過學生的探究也可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真可謂教學相長,相得益彰。
新教材新教法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學生們已不滿足于課堂45分鐘的探索與交流,渴望老師在課外引導他們獨立地進行一些化學探究活動。通過課外自主探究,學生學習興趣大大增強,不僅能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多方位、多角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大有可為。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