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教學 三維目標
新課程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審美、評價等能力,注重對歷史學習方法的了解和運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以實現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下面談談筆者在教改實踐過程中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一、巧設疑,善引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運用有效的設問技巧??梢约由顚W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也是引發學生心理活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巴黎公社》一章的教學中,學生閱讀了課文之后,教師可提問:“‘普法戰爭’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學生回答:“是法國企圖擴張領土的戰爭?!边@樣的回答本來可令人滿意了,但教師還得抓住這個問題繼續問:“那么對普魯士來說,又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呢?”學生思考后回答:“那當然是一場抵抗法國侵略的正義戰爭!”“是嗎?那巴黎工人為什么要武裝起來與普軍戰斗呢?教材中又為什么要把與普軍簽訂結束戰爭協定的梯也爾政府說成是堅持賣國立場呢?”經過一番爭論,學生基本趨向一致的看法是:普法戰爭的性質可分為兩段,第一階段,法國進行的是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普魯士方面則是防御性的正義戰爭;第二階段,普魯士轉變為進行掠奪性的非正義戰爭,而法國方面則變為防御性的戰爭了。決定戰爭性質轉變的因素是普魯士入侵法國。學生上述結論看來是正確的,但不是從本質上去劃分戰爭的侵略與防御的性質界限。于是,教師又可作如下反問:“普軍入侵法境能不能看作是戰爭年代轉化的依據呢?如果這樣,那我們如何解釋我國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的戰爭性質呢?”最后,師生終于得出如下結論:決定戰爭性質的因素是戰爭雙方的動機、目的,是戰爭所要解決的矛盾的性質。
不斷設問,步步深入,啟發引導,解析疑難。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結構本身的理解與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二、塑形象,辨善惡,實事求是,全面評價
歷史中的美與丑、善與惡是和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具體形象聯系在一起的,離開了這些具體形象,歷史就會黯然失色,是非難辨。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在塑造人物的形象上下功夫,讓這些形象活現在學生眼前,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給予正確、全面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評價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下功夫塑造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感知和鑒賞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形象,特別是古今中外的杰出歷史人物的形象,如傳說中的華夏始祖黃帝、民族英雄林則徐、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等。此外,教師也可以結合史實適當塑造反面人物,如講到中國近代史中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辛丑條約》時,可引用那拉氏“上諭”中所說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原話,把西太后為首的清政府腐朽賣國及服服帖帖地做帝國主義的奴才的丑惡面目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對于重大的歷史場景,教師不僅要剖析它的時間、地點、相關人物、基本過程及歷史意義等構成歷史知識的要素,還應分析它的形象特征,并力求使它再現出來。如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舉行的開國大典,教師除了讓學生把握幾大知識要素外,還必須描述空前的壯觀場面:天安門廣場上,禮炮齊鳴、萬眾歡騰、紅旗飄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切地感受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崇高之美,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客觀分析、全面評價。比如,對偉大領袖毛澤東進行評價時,不僅要介紹毛澤東對中國解放事業的豐功偉績,還要介紹一些關于毛澤東的私人生活的事實,讓學生全面認識歷史人物,并指出毛澤東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他也是一個有七情六欲的人。教師在介紹歷史人物事跡時,既要實事求是,又要傾注感情,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三、培情感,激熱情,弘揚美德,陶冶情操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投入自己的情感,還要特別注意激勵學生的愛憎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師可借助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和優秀群體的形象,美不勝收的歷史文物、名勝古跡,恢弘壯觀的歷史場面,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河山、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杰出人物的崇敬贊揚之情,懷念恩慕之情,自豪振奮之,情。例如,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爭史。其間有主權的喪失和人民的苦難,也有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教師在講述這段歷史時、一定要滿懷激情和愛國之心,語言要抑揚頓挫、鏗鏘有力,要用典型的事例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陶冶學生的情操。開發學生的智力。又如在講新中國成立時,可要學生全體起立,唱國歌以慶祝革命的成功和民族解放事業的勝利,學生在唱國歌中,心靈得到了凈化,感情得到了升華,愛國之情也得到了張揚。
作為新時代的歷史教師,要有一種歷史使命感。在教學中,教師要突破教學陳規,靈活變通,使歷史課激情飛揚,讓學生從歷史中找到借鑒并吸取精華。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升華,人格更趨完美,以實現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教育。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