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課堂觀察 策略 數據分析
一、課堂觀察策略
常用觀察策略主要有三種:
第一,“顯微鏡”策略一放大細節,深刻分析。
沒有細節就沒有“觀察”,“細節”是觀察的第一特征。在進行課堂觀察的時候應注意教學細節的描述和放大。用“顯微鏡的眼光”去審視自己或別人的教學,就能發現平時難以發現的優點與不足,就能將課堂中鮮活的“研究資源”加以挖掘放大,從而捕捉到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1)敏銳地捕捉細節。課堂上是充滿細節的,但并不是每一個細節都具有研究的價值,這就需要我們多一雙慧眼,去捕捉蘊含著教育理念的細節。這些細節,可以是凸現教師正確理念的,也可以是反映教師教育問題的,還可以是那些可能會引起爭議的問題。有的可能是教師意識到的,有的可能是教師自己尚未意識到的。
(2)客觀地重現細節。我們把在課堂上捕捉到的各種教學細節,要在課后的第一時間把它客觀地“回放出來”,重現出來。
敏銳地捕捉,是對教學細節的發現;盡量客觀地重現,是對教學現象的“放大”;而對教學細節進行深度的解讀,是對這個教學行為本質的“放大”。我們通過放大細節來看我們的課堂,就會發現課堂中那些真正精彩的環節,也會發現課堂的各種已經變形的、遠離教育本質的一些花哨行為,從而讓我們的教學理念在顯微鏡下的“放大”中顯形,促進今后教學行動上的變革。
(3)深度解讀細節。對教學細節的解讀,我們不能脫離具體的教學細節來空發感想,膚淺地說一些所謂的新課程理念;也不能僅僅局限于所觀察到的那些教學細節,就細節說細節。缺乏深度解讀不會真正觸及教師的理念,停留于表面的、缺少專業解讀的“細節分析”是不能打動人心的。
第二,“多棱鏡”策略——透過現象,解讀理念。
在研究名師優秀課例的時候,我們可以采取“多棱鏡”策略,一是通過對充滿靈氣的課堂現象的“折射”,解讀出隱藏在現象背后的先進教學理念,從而通過借鑒來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二是從多角度去分析和評價一節課,盡量做到全面客觀。顧泠沅教授指出,教育教學研究要“回到粗糙的地面”,評課也是如此。課堂教學的“粗糙地面”非常復雜,存在于教師、學生、環境等方面,而且帶有非常強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忽略這無法回避的“粗糙地面”,評課就容易失去指向性和客觀性,也就容易簡單化、機械化、空泛化,難以評到點子上。基于此,我們在課堂觀察的時候不僅僅考慮觀課教師觀察到的現象,還要對上課教師進行訪談。聽聽他們自己的設計意圖和相關考慮。同時更要考慮學生對這一節課的感受和收獲,畢竟他們學習的感受和結果才是教學最重要的效果。于是我們也開發出相應的教師訪談和學生問卷調查表。如下表:
教師訪談(訪談,問卷,教師說課,座談):如“教師課堂教學現狀”調查問卷(教師問卷)
學生訪談(問卷。訪談):
觀察維度:學生學習·傾聽·聲音;課堂文化·關愛
研究問題:課堂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第三,“望遠鏡”策略——具有前瞻性,把握基礎教育教學發展的前沿方向和視角。
思想超越時空,理念指引行動。面向未來的前瞻性眼光與嶄新的教育理念,營造了具有開放形態與豐富內涵的教育生態,從而為我們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開展課堂觀察的時候,第一輪以教師個人的教學積累和體會立題,第二輪是從教學實際問題人手立題,第三輪則是為了促使課堂觀察研究的進一步深化,開展一些有專題、有方向、有目標的“試驗研究”。教師可以運用“望遠鏡”策略捕捉這類站得高、看得遠的課題,提升研究的層次。比如,近年來學術界十分關注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的命題一“文化自覺”。所謂“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們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源,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那么在基礎教育中。我們能否在日常教學中體現這樣的一種追求呢?基于這樣的思考,我校嘗試在語文組開展《文化自覺和閱讀教學研究》。我認為,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在文化自覺的引領下進行深刻的文化思考,追求崇高的道德體驗,渴望高度人文關懷和主動擔當起社會責任的探索過程。也是不斷喚醒文化自覺的過程。這樣就極大地提升了我們對課堂的理解和升華。
二、數據分析技巧
課堂觀察的數據主要有定量觀察的記錄和定性觀察的記錄。
定量觀察的記錄方式可以統稱為分類體系,其特點是:預先設置行為的類目,然后對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出現的類目中的行為做記錄。分類體系有三種主要的樣式:編碼體系、記號體系或項目清單、等級量表。收集資料體現為數據的形式,其類型有:頻率記數(次數)、事件發生的百分比、等級量表的分數等。
(1)定量課堂觀察的資料分析。一般情況下,我們常用的統計技術有簡單計算、相關關系、差異分析、變化分析等四種。計算機的運用常用到Excel、spss等軟件。
(2)定量研究的信度與效度。信度是指研究的可靠性,即研究的精確性、可重復性和觀察者之間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是指觀察工具所進行的測量有效而準確地描述研究者想要描述的情況的程度。
定性課堂觀察以非數字的形式呈現觀察的內容,包括書面語言、用錄音設備記錄的口頭語言、用錄像照片等工藝學手段等。具體來說,有描述體系、敘述體系、圖式記錄、工藝學記錄等。
(1)描述體系。是指在一定分類框架下對觀察目標進行的除數字之外的各種形式的描述。它是一種準結構的定性觀察的記錄方法。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來描述:空間、時間、環境、行動者、事件活動、行動、目標、感情等。
(2)敘述體系。是開放的體系,沒有預先設置的分類,對觀察到的事件和行為做詳細真實的文字記錄,也可進行現場的主觀評價。敘述體系一般常用如下的記錄方式:
日記和流水賬。用于對學生個體的各方面或某些方面長期地進行記錄。
軼事記錄。用于與研究密切相關的事件的整個進程進行詳細的描述。
樣本描述。用于在一段特定的有代表性的時間內對發生的行為按順序進行詳盡的記錄。
田野筆記。用書面語言的形式記錄調查者在針對某個較大主題的參與觀察的過程中所看到、聽到、經歷到和想到的信息。
(3)圖式記錄。即用集團圖、環境圖的形式直接呈現相關信息。如記錄下學校的位置圖、教室布置圖等。
(4)工藝學記錄。是指使用錄音帶、錄像帶、照片等電子形式對所需研究的行為事件做現場的永久性記錄。如國際上美國、德、日的TIMSS對數學與科學的課堂教學觀察的研究。
對于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借助于三角校正(Triangulation)。其基本的假設是:任何一種資料、方法和研究者均有其各自的偏差,唯有納入各種資料、方法和研究者時才能中和(Neutralize)。例如,假設你是教師,收集了許多學生的資料要進行研究,在分析資料時很容易陷入主觀的困境。此時,除了教師的觀點、學生的觀點外,還需要另一個中立的第三者的觀點,這樣形成一個三角(即透過不同的資料來相互校正,增加研究的可信度)。通過這種方法分析資料,會使研究的結果比較客觀可信。
三角校正法就是要求我們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收集關于同一個教學情景的信息:教師的角度、學生的角度以及觀察者的角度。對于每一個教學環節而言,上課的教師、學生和參與觀察的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立場。
比如,上課教師最有可能通過反省當時教學情景下的意圖和目標來獲取相關數據;學生很有可能解釋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回應方式的;參與觀察的教師最有可能收集關于反映教學情境中師生間互動的顯著特征方面的數據。而通過把自己獲取的信息與另外兩個角度的信息相比較,立于三角之一點的這個人就有機會在數據更充分的基礎上檢測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是否正確,并有可能對之進行修正。
關于研究之信度和效度。一般至少有四種三角校正檢測的方式可以供我們運用:(1)數據的三角校正:運用各種來源的數據資料來分析;(2)研究者的三角校正:運用較多的人(不只1人)搜集和解釋資料;(3)方法的三角校正:運用多元方法(如訪談和問卷同時使用);(4)理論的三角校正:運用多元的觀點來搜集或解釋資料。
三、基于深入的反思
我們在進行分析總結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尊重觀察到的教學現象,在思考的時候要基于教學的整個系統,要十分注意發現細節與細節之間的聯系,致力建構,在反思過程中不斷建構自己的行為與理念。
教學反思作為一種反思性行動,主要表現在三個層次上:第一層次主要是反思課堂情境中各種技能與技術的有效性;第二層次主要針對課堂實踐中的問題,把教育理論應用于教育實踐,以便作出獨立決策;第三層次主要針對課堂中的道德和倫理問題,反省和檢查有關行動的規范化。
就技術性反思而言,認為教師的教學工作中存在著關于學科知識、學習理論以及學科教學理論等規則性知識,課程開發的技術性步驟也是普遍存在的,教師對經濟、有效教學的追求是不可回避的人類基本需要和認知興趣。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將技術理性模式不加區分地機械應用的控制性的技術性反思,不關注入的主體性、交互性和認知狀態,將手段與目的相分離。
教師的實踐性反思指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意向和動機的反思,對于社會、學校和班級環境的反思,對于自身經驗和行動意義的理解和診釋。具有實踐性反思特點的教師對待外部權威知識的態度是:需要學習,但也需要和自己的教學實際相結合,同時認為自己和學生也可以是知識的生產者。
教師的解放性反思指向由于權力、社會、文化和歷史的原因而被扭曲的溝通,主張教師應揭示、批判具有壓迫性和支配性的事物,并且努力把批判性意識付諸行動。同時教師不僅嘗試對自身作為教師的意象以及已成慣例的教學假定加以重構,而且能尊重學生追求自主與負責的權力。解放性反思通常被認為是慎思理性的最高水平,它表現在教師對批判性反思的意識以及對自我和所處環境進行重建的努力中。
指向對學科知識和教學規律的認識的技術性反思永遠不可能被排除,對效率和目標的追求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基本興趣和需要,在教學工作中是很突出的,甚至是日常教學的一個主旋律。技術性反思與技術理性控制的教學模式是有區別的。教師追求教學效率和效果必然會涉及對課堂、對時間分配、對學生活動的控制,但這不一定意味著教師就是追求控制的技術性反思,而要從一個教師課堂內外各種教學活動全面地加以了解。至于如何實現對教學效率和效果的追求。往往需要實踐性和解放性反思兩個層次的反思來促進和保障。解放性反思作為對技術性反思與實踐性反思的反思,是一個教師超越自身和環境、達到更高境界的關鍵性能力,它指向人類的根本目標即“共同的善”。
從具體策略來說,我們倡導從四個“著眼點”人手來進行教學的反思:
反思“成功點”——“預設”是怎樣“生成”的?
反思“失誤點”——“預設”為什么“未生成”?
反思“創意點”——怎樣促使“非預設生成”?
反思“后續點”——為了“生成”該怎樣“預設”?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