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數學;體驗教學;生活;情境;
操作;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B)—0050—01
體驗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它讓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參加學習活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獲得知識。
1.在生活中體驗
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如,教學“確定位置”一課時,為了引出“數對”的概念我這樣引導學生:如果我班要舉行家長聯誼會,你怎樣向自己的爸爸媽媽介紹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呢? 介紹要求:從左(窗)往右依次為第一組(列)、第二組(列)……從前往后依次為第一排(行)、第二排(行)......請同學們想一想,看誰的方法簡單,別人聽得又清楚。
生1:第5組第3排。
生2:在某某的前邊、某某的后邊。
生3:從左往右數是第幾。
生4:(2,5)。
……
看沒有其他的表述后,讓學生評價誰的方法更好。學生一致認為生4的方法好,教師板書(2,5),并介紹第一個數表示列,第二個數表示行,我們把這樣一組數叫“數對”。學生掌握了“數對”的概念后,讓他們用“數對”說出自己的位置;同桌互相說出同伴的位置;教師說“數對”,請對應的學生站起來。最后,教師利用課件把現實情境圖抽象為坐標圖,引導學生概括坐標圖上的“數對”的特點。
2. 在情境中體驗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獲得知識。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藍貓和菲菲進行比賽,藍貓沿邊長50米的正方形跑道跑步,菲菲沿半徑為20米的圓形跑道跑步。2秒鐘過去了,他倆同時到達目的地。可是,誰是第一呢?藍貓說:“我跑的路程長,我是第一。”菲菲說:“我跑的路程長,我是第一。”他倆爭執不下。這時教師讓學生當小小評判員:“同學們,你們能替藍貓和菲菲出出主意嗎?他們究竟誰跑的路程長?”學生激烈地討論著:“藍貓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的周長,是200米。菲菲所跑的路程是圓的周長,可是怎樣計算圓的周長呢?”思考后,學生想出了很多方法,他們有的說用繩子繞一圈,繩子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也就是菲菲跑的路程;有的說找一個人走一圈,看有多少步,測出步長,就能求出菲菲跑的路程;還有的說……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給學生留下了一定的探究空間,使學生迫不急待地探究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為進一步探究圓的周長公式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在操作中體驗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師教,而是依靠學生自己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并讓他們用手摸一摸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從而發現、概括角的本質特征。
4.在合作中體驗
未來社會不僅需要競爭,還需要合作。可見,讓學生從小學習合作、交流和溝通,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意義深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教學“千克的認識”一課時,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具體步驟是這樣的:教師先講解秤的使用規則,然后讓學生分組,小組成員合作稱出1千克的蘋果、糖、花生(學生事先從家里帶來了蘋果、袋裝的糖、花生等物品),再用手掂一掂,感知1千克究竟有多重,最后記錄下1千克不同物品的數量,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