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高考;文綜試題;歷史主
觀題;審材;審問;審答;
審變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B)—0064—01
縱觀近幾年來高考文綜試題中歷史主觀題的命題方式,筆者感覺最大的變化就是將以往單純的材料解析題、問答題變為文字材料、圖表等結合起來的綜合型問答題,從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引導考生致力于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歷史思維能力的養成。在這種情況下,考生怎樣解答才能獲得滿意的成績呢?筆者認為考生在作答時要注意“四審”。
第一,要認真審“材”,即讀懂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從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以2003年高考文綜(全國卷)第37題為例(筆者認為其是近幾年來高考文綜試題中最典型、構思最好、結構最佳的一道歷史主觀問答題),此題圖文并茂,信息量大,兩段文字材料均為文言文,四幅魏晉墓磚壁畫畫像均標以名稱(“沙漠之舟”、“犁耕”、“龜茲婦女采桑”、“驛使”)。考生在審題時要抓住材料中關鍵的字、詞、句,獲取重要的文字語言和圖形語言所透露出來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在該題所提供的材料中,有提示時間的,如,“漢武帝時期”、“明中后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長城沿線”;有展示史實的,如,“(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領護”等。在閱讀材料時,考生一定要做到全盤把握,并抓住重點,重視細節,領會“提示語”的含義,做到“一切為我所用”。
第二,要認真審“問”,即要明確試題所提諸問的指向、時空界限等。此審至關重要。仍以上題為例,其第二問是:“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河西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風貌。透過材料二你獲得了什么重要歷史信息?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繁榮與西漢以來對西北的長期開拓有密切關系,參照材料一與所學知識,分析漢長城如何促進了西北地區的發展。”這一問中又分為兩個小問題。第一個問題的指向是要考查考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發掘信息以印證歷史的能力,以及把圖形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的能力。第二個問題的指向則是要考生參照所提供文字材料及所學課本知識,分析漢長城對西北地區社會發展所起的歷史作用。因此,在審“問”的時候,考生要依其“問”構思答案要點。在構思答案時,要體現出“三個結合”:一是要結合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與材料毫無聯系,或者答案不是從材料中引申、概括出來的,那么往往就是答非所問;二是要結合所學相關知識。雖然答案不一定是課本中的原文原話,但其本質是符合歷史課本主導思想和基本歷史事實的。不管高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總是與考生所學知識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三是要結合自己的感受與思考。只要是考生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不妨答出,不要猶豫不決。這些個人的分析和看法,往往成為顯示區分度的所在。
第三,要認真審“答”,也就是說,考生要根據自己對材料的消化吸收,以及對問題的理解,精心組織答案。高考文綜試題答案要求具有簡明、扼要、概括性強等特點,所以,考生在組織答案時,要抓住關鍵,突出重點,不能漫無邊際,信馬由韁,答題要答在“得分點”上,因為高考評卷人員就是按“得分點”給分的。如,前述試題的“得分點”就是:使用先進農耕技術(或農業發達);絲綢之路(或道路)暢通;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抵御匈奴侵擾;實行軍事、政治管理;保護商旅往來;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經濟發展。六個答案要點,表述簡練明確,沒有多余的廢話。做這類題目時,考生容易犯的毛病是,將某一個答案要點寫得詳細而繁瑣,其他則不顧及;東拉西扯,言不及義,看似寫了很多,但答在“得分點”上的字句卻很難找到;書寫潦草。考生應盡力避免上述現象的產生,表述應做到有條理,書寫時字跡要清晰,不要無謂犯一些技術性的錯誤、非智力因素的錯誤。
第四,要認真審“變”。當前高考歷史主觀性試題既注重考查考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又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維能力、應變能力,那種死板、毫無發揮性的主觀性試題多半不會出現。題目雖然有所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依托的基本歷史知識、基本史學原理沒有變,考生思想上要有清醒的認識,不應被出現的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所迷惑,應鎮定自若應考。回答這樣的“變化題”,實際上就是要依據自己所學知識,并把這些知識加以重組,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