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寫作;靈感;
誘發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B)—0061—01
傳統作文教學往往側重于布局謀篇、概括提煉等邏輯思維訓練,輕視學生創新思維意識的培養,導致大多數學生寫作時沒有靈感,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眾所周知,靈感思維是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突發性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它在寫作中決定了文章的個性。學生怎樣在作文時獲得寫作靈感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勤思多想,誘發靈感
學生平時應養成對各種問題反復思考的好習慣,這樣在類似情況出現時,靈感就會迸發出來。這是因為,靈感的迸發是主意識與潛意識溝通的結果,是潛意識中的某些信息被主意識所獵取,所捕獲。研究表明:主意識是主動地、有選擇地捕捉自己所需要的被壓抑在潛意識層的某些信息。那么,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想要開發靈感思維,就要讓主意識思維緊緊地圍繞需要解決的問題,使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例如,甘肅省鎮遠縣著名詩聯藝術家張元印,為得到好聯妙語而思索成癖,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二、巧妙變換,誘發靈感
誘發靈感的條件是外部信息的觸動,當外部信息無法觸動靈感思維時,就要想辦法變換環境,變換角度,以達到變換外部信息的目的。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圖片、故事短片等,或者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參觀、游覽活動。有一名學生在寫一篇題為《夏之酷》的命題作文時,苦想冥思卻毫無靈感,無話可說。但當他經過村里的田地,看到辛勤收割的農民時,靈感突現,回家很快就寫出了理想的作文。因此,學生要經常接觸外界,多參觀、多訪問,決不可閉門造車。
三、利用音樂,誘發靈感
筆者認為,在作文訓練中,無論是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樂曲。在學生構思作文前教師播放一段相應的樂曲,學生的寫作思路就會豁然開朗,靈感撲面而來。比如,在訓練以“悟”為題的作文時,可以選擇交響樂《命運》《月光曲》,古樂《高山流水》,民樂《二泉映月》,兒歌《世上只有媽媽好》等,學生細心聆聽,認真地感受樂曲的旋律、情感,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因素,這樣思緒展開,創作激情迸發,寫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充滿激情,及時捕捉
創作激情充沛,靈感相應而生。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能寫出自己真情實感的學生,是對生活、對社會有情感的人,是充滿激情的人,因此,學生要不斷培養自己的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是寫作的動力,只有情動,才能筆動。情感推動想象的展開并為展開定向,情感也是寫作所表現的內容,是作品獲得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關鍵。所以,學生要善于感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對小事小物進行詩意的捕捉。善于感悟的前提是培養興趣,有興趣方能情動而成文,學生要深入現實生活,與生活產生共鳴,引起自己的寫作興趣,這樣才能寫出好文章。
通過深入生活而熱愛生活,由于熱愛生活而充滿激情,由激情碰撞而產生靈感。但是靈感是稍縱即逝的,所以一旦靈感出現,就要抓住它,及時記錄下來,這就是對靈感的及時捕捉。唐代詩人賈島,外出時經常帶著詩囊,一旦腦中閃現出好詩句就會及時記錄下來,回家以后再一一整理。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也有詩思一來,趕緊披衣起床,扭亮臺燈及時寫作的習慣。鎮遠縣著名詩聯藝術家張元印,拉車走路時,好句子在腦中一旦閃現,便及時停車,拿出紙筆,記下靈感閃現的好句子。當地還流傳著他在吃飯或干活時,都有放下手中的飯碗或農具,及時記錄好詞、好句的故事。再如愛迪生、契訶夫等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作家都有隨身攜帶筆和小本子以便及時記錄自己靈感的好習慣。學生要學習前人的做法,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以免與靈感失之交臂。
總的來說,靈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要多看、多思、多留心,靈感就會不斷出現。靈感屬于勤于思考的人,靈感屬于勤奮寫作的人。只要情在心中,靈感就在腦際;充滿激情,靈感就會如影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