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感恩父母;
自信;換位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7(B)—0038—01
兩年前,浙江省金華市第四中學高二年級的一名學生,因忍受不了學習成績名次和家長的壓力,用榔頭打死了母親;溫州市永嘉縣橋頭鎮中學兩名中學生,因勒索錢財將刀捅向一同學;山西朔州一學生在課堂上突然拿刀捅向郝旭東老師等等,這些青少年犯罪問題引起了社會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
新世紀的青少年需要健康的體魄,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品質。思想政治課作為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意識、培養具有良好品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學科,應該成為培養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主陣地。下面筆者談談如何有效地在初中思想政治課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感恩父母,和諧溝通
思想政治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和父母的關系。例如,教學《走近父母》這一課時,筆者設置了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如:①你與父母有過爭吵嗎?②你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不愉快的?③生活中你是如何幫助父母的?④每年父母都給你過生日,可是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嗎?這節課筆者避免了簡單的說教,重在鼓勵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說說自己與父母相處時的感受。短短的一節課,學生說得很真切,說出了心里話,有的說自己和父母相處得很好,有的則很慚愧地說自己對不起父母,有的同學當即就表態以后如何去孝敬父母等。學生可能沒有興趣記住課文中的理論知識,但是教材的編者編排這一節課的目的不就是讓學生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嗎?
二、讓學生找回自信的“我”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的心理,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心對一個人通往成功之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與自信心相反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識中的一種消極因素,會影響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損身心健康,是學生學習中的絆腳石。因而,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與防止自卑感的產生,想方設法培養與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例如,去年筆者所帶的畢業班有個同學對中考沒有信心,筆者常常給予他自信。當筆者的手撫摸在他的頭上時,他的身體在顫抖,這并不是因為害怕,而是他對老師對他的尊重與鼓勵的體現。臨近初中畢業會考時,他說:“老師,您放心,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果然,在畢業會考時,他考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三、設身處地,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生活中我們都有被“冒犯”、“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于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站在別人的位置去思考,也許這個“疙瘩”就會解開。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總是喜歡設置“假如你是……” 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身臨其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例如,在教學《法律的尊嚴》一課時,筆者先設置了一場辯論賽,辯論的內容是一個大學生第一次販毒,被公安機關依法逮捕,并且有被判死刑的可能,這個大學生到底可殺還是不可殺。學生爭論得難解難分的時候,筆者說:“假如你是法官,怎么辦?”最后,學生達成了共識:為了法律的尊嚴,我國司法機關必須做到違法必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懂得了一個道理:法不容情,學法、懂法,違法之事不可做。同時,學生還學會了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課堂,應該更加注重讓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生活的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使每個學生都擁有一個健康、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