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個性化閱讀;教學片斷
〔中圖分類號〕 G63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7(B)—0020—02
語文閱讀既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妙趣,又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閱讀是讀者對文本“見仁見智”的個體體驗活動,不能成為千人一面、千人一詞的標準化活動,因而在新課改背景下,個性化閱讀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正如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個性化閱讀”即“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閱讀,個性化閱讀教學要求教師放手讓學生構建自己解讀經典名篇的意識,通過與作者、既往讀者間的對話,交流閱讀感受,從而激發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筆者認為,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應主要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要創造一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縱橫交錯的、立體化的巨大的解讀場,由經典作家作品及其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歷代解讀者、當代解讀者(包括學生個體、同學之間)構筑而成,充分調動學生個體的“期待視野”(已有知識經驗、生活體悟、文化背景、知識結構、審美情趣等),通過解讀過程中的多方智慧碰撞生成新的智慧,讓學生沉淀自己的思考。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個體心智活動,閱讀主體通過對閱讀對象——文本的接觸,從而感悟或發現文本所提供的有關信息,完成一次帶有一定目的性的閱讀任務,或愉悅賞析,或豐富積淀,或夯實基礎,或謀求功利。但是,當內涵深沉、繽紛多姿的文本內容衍化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種結論的時候;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藝術形象被抽象為幾條枯燥干癟、瑣碎沉悶的概念的時候;當質疑問難在只唯書、只唯上、只唯“家”面前怯懦畏懼,不敢再有任何浪漫想象的時候,這不能不說是閱讀教學的失敗和讀書人的莫大悲哀。于是,呼喚個性化閱讀,已成為一股異常強勁的帶雨春潮,翩然而至。然而,在新課改推進的過程中,仍然會看到這樣的教學情景:
《龜兔賽跑》的啟示
教學片斷:這節課老師講授的課文是《龜兔賽跑》,由于這是一個大家熟知的故事,因此故事很快就講完了。隨后老師提出了一個供大家討論的問題:龜兔賽跑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生1:我從烏龜身上看到了堅忍不拔的精神。
生2:無論做什么事,只要堅持,做到持之以恒,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
老師:很好。同學們,我們就應該學習烏龜這種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在學習中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課堂中,老師向學生提出了開放性問題:“龜兔賽跑”給了你怎樣的啟示?這個問題看似在鼓勵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但最終學生的思維還是被老師巧妙地引導在標準答案上。當然,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但這種追求結論的“標準化”閱讀實際上卻禁錮了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探究和解讀。筆者認為,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給予同樣的重視,在閱讀教學中為學生開拓廣闊的探究空間,讓他們能夠創造性的理解文本。
而就在老師歸納展示了“標準”的結論之后,有一位學生提出了質疑。
生3:我認為這個故事不是真的。龜、兔不是同類,他們不可能進行比賽。
隨之又有一位學生向老師提問。
生4:龜、兔真的賽跑過嗎?我認為不管烏龜怎樣努力,都是不可能超過兔子的。
……
課堂由此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辯論:一方認為龜兔賽跑的故事不真實,結局不可能如此;另一方則堅持認為老師給予的“標準”答案是正確的。
最后老師及時結束了這場爭論:好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要學習烏龜這種踏實、認真的精神。
探究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語文閱讀教學所提倡的。新課標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作為教師,應當尊重學生這種心理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進行自主探究,并為學生提供表達、質疑、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究,并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以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對學生“個性化”閱讀以及探究閱讀的尊重,與其說是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倒不如說是對孩子個性化成長的人文關懷。
稱贊讓課堂閱讀綻放光芒
教學片斷:這是一所規模很小的鄉村學校,這節課老師講授的課文是《稱贊》。
老師: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受到過稱贊嗎?那是誰的稱贊?是怎樣的稱贊?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起了自己曾受到的稱贊,老師給了他們肯定和鼓勵。之后老師開始講授課文。
首先老師帶領學生朗讀、感悟課文,并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多元解讀,具體感受小刺猬和小獾之間的真情,體會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之后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了對話朗讀表演……
多元解讀文本,讓學生感受到了稱贊的快樂,表演課本劇在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教師的真情感染,使學生的表演十分投入,就這樣,學生漸入佳境,在創設的情境中,在扮演的角色中找到了感覺,抓住了感覺,體驗到了欣賞的快樂,稱贊的快樂,學習的快樂,朗讀的快樂。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節課教師沒有過多地分析、講解課文內容,而是充分創設情境,以情感為紐帶,以表演課本劇為手段,以“稱贊”貫穿始終,讓學生反復地朗讀,一次次地穿越語言文字,還文本以形象,還文本以情感,變他語為己語,化文境為心境,讓學生學會了欣賞和稱贊,體驗到了稱贊的快樂,稱贊的幸福!
課本劇表演結束后教師提出了拓展問題:想象補白——“假如小刺猬一開始給予小獾的不是稱贊,而是取笑或挖苦,結果會怎么樣?”
問題一提出,立即激發了學生們的討論熱情,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小獾聽了小刺猬的話,很傷心,邊做邊哭,最后不做了。”;有的說:“小獾聽了小刺猬的話不氣餒,繼續做小板凳,最后做成了小椅子。”;有的說:“小獾聽了小刺猬的話越做越沒信心,就在這時獾媽媽稱贊了它,使原本想要放棄做板凳的小獾重新燃起了信心,它越干越有信心,終于做成了椅子。”……
討論結束后,教師提出“夸一夸”活動——請每一位學生選擇一個同學夸一夸他的優點。
這是一個情、理交融的訓練,它包含著能力的訓練、理性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指向學生的內心世界。它讓學生親身體驗了角色的心理活動,強化了學生的閱讀感受,使學生對文本由“近”到“真”,由“真”到“親”,產生了共鳴。學生在共鳴中動情,在共鳴中生情,使明理、悟情和諧交融,使學生的閱讀真情激蕩。同時它還讓學生充分感悟到了稱贊的魅力,明白了稱贊能帶來勇氣和自信,能帶來進步,能帶來成功和喜悅。
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稱贊”的無窮魅力,教師讓學生設想與課文中截然相反的故事情節,這樣的逆向思維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使學生的思維領域變得更加開闊,思維方式變得更加靈活。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假如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能抓住學生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依據教材所提供的某一支點作為啟發想象力的發散點,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定能較好地誘發學生的內心體驗,讓他們在想象中鞏固知識,在想象中接受愛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養思維能力。
學完課文后,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再創境界,即夸一夸身邊的某位同學。在動人的音樂聲中,學生們互相欣賞,互相稱贊,表達著最誠摯的情感。與此同時,學生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接受別人的稱贊是一種幸福和快樂,適時地稱贊別人,也是一種幸福和快樂。
學會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善于稱贊別人,能夠與人友好相處……這些對于當代的獨生子女有著現實的教育意義。可見在教學中,教師抓住了文本所蘊含的人文精華,充分發揮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引導學生發現別人的優點,稱贊別人,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學習過程中接受美德教育,收獲了幸福和快樂。
語文閱讀教學是充滿自由精神的教育,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心靈自由,包容學生個性化的見解,讓學生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