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挫折教育;類型;方法
〔中圖分類號〕 G40-01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7(B)—0013—01
作為教育者,在學生處于順境時,要經常提醒他們珍惜眼前得到的一切,懷著感恩的心認真學習、樂觀生活。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以頑強的意志克服一切阻力,走向成功。當學生遇到挫折時,要熱情地關心他們,引導其正確認識逆境,科學應對挫折。
一、學生中常見的幾種挫折類型
1.學習中的挫折,即在學習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失敗的體驗所帶來的心理困惑或不安的感受。往往越是成績優秀的學生越容易在學業不順利的時候感到壓力。此外,學習動機特別強烈,學習非常努力,但學習效果和成績卻很差的學生也容易感到強烈的挫折感,產生不安和自我譴責的情緒。
2.社交中的挫折,即在人際交往中的不適應、惶恐、受冷落、被拒絕等不良心理體驗。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感到不適應的原因主要有性格的局限、生理與心理發展的不平衡、社會閱歷的局限和生活環境的改變等。
3.青春期性發展的挫折,即由于性早熟與性知識缺乏的矛盾,使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產生的惶惑不安、自我否定等認識和行為方面的挫敗感。例如,男女學生進入青春期以后,會對身體出現的變化、對異性同學產生的好感感到恐懼、緊張不安、羞恥和憂慮等。
4.自我意識覺醒時的挫折。由于邏輯思維和自我意識的飛躍發展,初中生開始重新審視自我、評價自我。由于心理發展的年齡局限,必然會在自我認識和評價上產生一定偏差,使學生陷入“認不清自己是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看不到未來的道路”等苦悶中,甚至產生自我封閉的心理傾向。
二、對待受挫折學生的教育方法
首先,在日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處世,改變和完善自己的個性,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面對挫折,每個人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承受能力非常強,即使連遭重創,仍能百折不撓,繼續拼搏進取;有的人則稍遇困難就一蹶不振,或逃之夭夭,或自尋短見。實踐證明,身體強壯、樂觀豁達、理想堅定、意志堅強、常處逆境的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強;反之,身體羸弱、悲觀狹隘、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常處順境的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差。教育者要真心關愛學生,及時發現他們情緒及言行的異常。同時,當學生受挫折或處逆境時,要通過個別談話或家訪,迅速查清學生受挫折的原因及目前的心理狀況。
其次,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挫折。用中外成功名人的事例激勵學生,使他們懂得苦難確實會帶來不幸,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苦難也是人生的一大財富。在生活中經受一些適當的挫折,不但可以磨煉意志,提高扭轉逆境、克服困難、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豁達、開朗、堅韌、進取的個性品質,提升個體的人生價值,并取得輝煌成果。
最后,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應對挫折的技能技巧。戰勝挫折的方法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1.承認現實,做最壞的打算;憧憬未來,盡最大的努力。當學生遇到挫折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去面對,把最惡劣的后果都想到,使自己事先做好心理準備。同時,鼓勵和暗示自己振作起來,調動各個方面的因素去改變困境,使它朝著好的方向轉變。
2.尋找“酸葡萄”和“甜檸檬”。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當需求無法達到滿足而產生受挫感時,進行自我安慰,為失敗找一個合理的理由,幫助自己從憂傷、失落中解脫出來,調整追求目標,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防止出現行為偏差。
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即當學生在某些方面受挫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不要氣餒、埋怨,而替之以重新審視和調整自己的目標體系,選擇另一個更容易成功的目標來替代,從而擺脫苦惱。西方有句諺語說,上帝關上了窗,又在別處打開了門。意思就是說失敗并非是因為自己的無能,很可能是走錯了路。
4.調整期望值。即保持適中的自我期望,不高估自己,也不妄自菲薄,并根據事情的發展不斷調整自己的目標和行為,最終實現成長的愿望。
5.化阻力為動力。即在遭受考試失敗、朋友分離、家庭變故等打擊之后,將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阻力轉化為學業、人際交往、家庭等方面成功的巨大動力。這是應對挫折最積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