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探究式學習;學習方式;
關系;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B)—0025—01
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式學習。那么,應該如何開展探究式學習?在開展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應注意什么問題?本文提出一些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探究式學習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教師講授,學生聽講也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兩者應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每種學習方式各有利弊,運用得好都會發揮其他學習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運用不好也都會產生各種問題。比如,把接受式學習法運用得好,教師擅長講授,也可以生動地向學生傳達大量的知識;運用不好,授課沉悶,就會讓學生昏昏欲睡。探究式學習能啟發和鍛煉學生的思維,但運用不好,也可能使課堂討論變得雜亂無章,離題萬里。
總之,授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都是中學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習方式,應該彼此取長補短,不可偏廢其一。
二、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間的關系
探究式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視教師的指導。應該特別強調教師適時、必要、謹慎、有效的指導,讓學生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包括增進對世界的認識和學生探究能力的不斷提高,從而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和完善。
問題是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探究,即探究的進度能否由教師預先確定或設計,是否應該先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自主地開展非指導性的探究,探究過程中學生自主活動的重點是什么,教師重點指導探究哪些方面,如何引導,何時介入,介入多少。在實踐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教師介入過早或過晚的問題。過早,阻礙了學生本可以自主發現的機會;過晚,則讓學生處于無助狀態,使其興趣大打折扣。所以,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好自己的介入指導與學生的自主發揮之間的分寸,做到恰如其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探究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重要作用。
三、教師要傾聽學生的看法
探究式學習的過程是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開展交流、對話的過程。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學生的個人知識)。首先,教師要傾聽學生的想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然后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彼此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看法。有一種教育理念叫傾聽式教育,強調不僅要讓學生傾聽教師,更強調教師首先要傾聽學生。實際上,正是通過傾聽學生的心聲,通過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觀點和發言、興趣和疑惑,教師才能把握住自己該何時參與、何時做出決策的時機。
四、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探究過程中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和協調。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經驗,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時按照一定的規則開展討論,學會與他人交流,向他人發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別人的看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就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并可以學到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這種客觀、開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長久的教育才能實現。
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在整個探究過程中,由于知識背景的差異,不同的探究者對問題的理解經常不同。所以,當學生在相互傾聽中明白了其他學生的不同觀點時,就有利于他們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傾向。而在合作、相互表達與傾聽的過程中,學生各自的想法、思路會逐漸變得清晰,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觀點和思維過程進行審視。在討論中,學生之間相互質疑,他們觀點的對立和相互指出對方的邏輯矛盾,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認識。而探究中的合作、分享與交流,可以使不同學生貢獻各自的經驗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使學生完成自己難以獨立完成的任務。
總之,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相應的轉變。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后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以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最終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