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除數比余數
小”;結論;問題情境;練
習;鞏固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B)—0058—01
新課標要求,要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雙向互動、探索創新為主的教學模式,培養新世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結論:余數比除數小時,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在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好奇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為了總結出“余數比除數小”這一結論,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小馬叔叔給明明、樂樂、朵朵3位小朋友準備了10支鉛筆作為禮物,可是小馬叔叔沒有時間給3位小朋友分鉛筆。于是,小馬叔叔就讓3位小朋友自己分一分。3個人平均分10支鉛筆,每人幾支呢?明明、樂樂、朵朵掰著指頭算了半天還是沒有搞明白。同學們,你們能幫幫3位小朋友嗎?學生們被我創設的情境深深吸引,甚至有些學生沒等我說完就開始動手分桌子上的“鉛筆”(事先準備好的小木棍)。學生親自動手分了分后,發現分不完,剛好剩余1支。這時,我引出“余數”的概念,并告訴學生3位小朋友平分10支鉛筆,剛好剩余1支,就可以用式子:10÷3=3……1表示。我繼續提問:“那么,如果剩余的是2支,你們會表示嗎?”學生很快說出了式子。“那么,如果剩余的是3支呢?4支呢?5支呢?……”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看看有什么新發現。學生動手擺了擺后發現,剩余的鉛筆只能是1支或2支。因為如果剩余3支,3位小朋友又可以每人分1支,即剛好分完;如果剩余的是4支,可以給3位小朋友每人再分1支,然后余下1支;如果剩余的是5支,可以給3位小朋友每人再分1支,然后余下2支……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結論:余數比除數小。
二、在練習的過程中鞏固知識 學生理解了概念,總結出規律之后,必須做相當數量的練習題,才能對知識進行鞏固,進而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提高思維能力。因此,數學課堂上的習題教學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練習題不是隨意設計的,教師必須兼顧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同時還要遵循精煉、高效、有趣、有梯度的原則。本節課的教學中,當學生總結出“余數比除數小”的結論后,我出示了下面的習題,讓學生通過做這些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1.有12個羽毛球,平均分給5個人,每個人最多可以分到幾個羽毛球?
讓學生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記錄,最后很快得出結果:每個人可以分2個羽毛球,還剩下2個,可以用式子:12÷5=2……2表示。
2.黃河百貨為了慶“元旦”,迎“新年”,規定各種公仔一律5元1個,小華帶了23元,問小華最多可以買幾個公仔?
同桌一個扮演黃河百貨的售貨人員,一個扮演小華,表演小華買公仔的情境:小華給了售貨員23元,售貨員告訴小華再有2元就能買5個公仔。所以,小華最多可以買4個公仔,還剩下3元,可以用式子:23÷5=4……3表示。
3. 三(2)班布置聯歡會用了許多氣球,都是按紅、黃、綠的順序擺的,你能很快說出第17個氣球是什么顏色嗎?
引導學生思考:讓17個氣球排隊,每排按紅、黃、綠的順序排3個氣球。那么,第5排排完的時候還剩下2個氣球(可以用式子:17÷3=5……2表示),它們要按紅、黃、綠的順序排在第6排。所以,第16個氣球是紅色的,第17個氣球是黃色的。
這一環節我為學生設置了認知沖突,并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獨立觀察、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獲得答案。實踐證明,通過做這些練習學生不僅對“在有余數的除法計算中,余數比除數小”這一結論的理解更加深刻,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教師要以新理念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親自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真正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