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經
費;教育資源;教師
〔中圖分類號〕 G5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B)—0009—01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是新形勢下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當前促進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要使命。那么,應如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呢?
一、構筑經費保障體系,培育均衡發展支撐力
農村中小學學校建設底子薄,數量多,危房面積大,大量資金需市、縣配套,作為以農業為主的縣區,落實壓力非常大。當務之急,一是建立完善的經費分擔機制。介于欠發達地區財力不足,提高城市義務教育免雜費中央、省級承擔部分,建立城市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中央、省、地方財政分擔機制,校舍加固維修和新建所需資金全部由中央和省財政承擔,以緩解地方財政的壓力,保證校舍安全工程完成預期目標。二是建立責任分擔制度。確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總體目標、區域目標、階段目標和發展原則,把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規劃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框架中,明確各級政府配套資金落實問責制度,增強執行力,統籌推進。三是建立科學資金管理制度。構建教育經費管理、經費統籌、經費使用的民主決策、科學的運作以及民間資金融合的新機制,以保障教育經費的穩定增長和資金的利用率,促進發展,分步推進。
二、聚集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農村教育的吸引力
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民進城務工,他們的孩子轉入城區就讀,使農村人口大量減少,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導致了教育的規模和效益的矛盾更加突出。農村學生越來越少,城區中小學規模空前擴大,目前城區學校在條件、設備、師資、課程等方面,尚未做好充分準備,資源嚴重短缺,大班額問題突出。未來15年乃是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階段,農村家庭對學生的投入能力和城區相比相對較低,城鄉學生兩極分化矛盾會越來越嚴重。教育關系未來,給弱勢群體以改變命運的希望,如不能縮小城鄉差別,會造成社會的不和諧。因此,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要超前謀劃,重點優化配置農村優質教育資源,增強農村教育自身的吸引力。一是加快新一輪學校布局調整步伐。花大力氣、集中有限財力推進農村學校建設和校舍改造,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大投入,強化基礎設施裝備,增加農村優質教育資源,集聚優質資源,擴大規模,提高效益,助推城鄉優質資源的均衡化。二是著力優化農村義務教育的師資配置、教學配套設施的改造、升級,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評優晉職、師資培訓等方面向農村傾斜。將寄宿學校的保育員和后勤、安全管理人員單獨定編,提高教師和保育人員的素質,不斷優化農村教職工隊伍結構。適時啟動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著力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并出臺優惠政策,吸引、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城區教師的融入,增強農村中小學自我“造血”功能,助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搭建優質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加快農村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和水平。建立城鄉、跨校、跨區域的開放、優勢互補的教育資源服務平臺,架構城鄉共享的教育科研、教師培訓等網絡群,縮短農村教師學習、培訓周期,以信息資源的公平配置促進城鄉教育的現代化。
三、培育教師發展團隊,發揮名師資源的指導力
辦學條件均衡化,并不代表學生就能得到均衡的受教育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說,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師資的均衡。目前,學校省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多數集中在城區,作用也僅僅局限在本單位、本學校,其輻射和引領作用不強。筆者認為,要加大各級各類優秀人力資源的總體性存量,加深優秀教師價值的擴展性開發,充分發揮區域內退休、在職等社會教育優秀人才的綜合效應和輻射效應,善于打破利益格局,促進教育資源聚合的整體化。首先要建立教師學習團隊,跳出教師“單打獨斗”的利益樊籬。按照區域教師學科優勢、科研優勢,跨區域、跨學校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名師團隊、教研團隊和學科團隊,聚集區域教師智慧,加快先進教育技術交流和互補,以有效的團隊學習,促進教師個體進步。其次要搭建互助交流平臺,跳出“單位人”只能“單位用”思維傾向。建立名師網絡工作室,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教學研討,擴大名師的磁場效應,以名師的有效指導帶動青年教師成長。最后要建立教師交流機制,跳出僵化用人體制的局限。在區域內,推行校長、教師流動制度,實現教師、校長向“職業人、系統人”有效轉化,廣泛開展城鄉教師對流,以有效交流激活校長、教師工作激情,促進師資的基本均衡。